第1430章(1 / 2)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1248 字 6个月前

“义气纵横,重诺守信;行军有律,爱护百姓;听谏有道,礼贤下士,此君之所以勃兴也。”

“然天命渺渺,岂可猜度,云散雨覆,亡也忽然。”

“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残虐及民,无暴凶于己。今日见君,焚椒生香,行礼致敬。夏氏为国,亦当如君之愿,四海升平,民皆乐焉。”

说完祝词,邵树德取了香器在手,州官、将校紧随其后,取香盏,分左右而列。

一僧人见了,立刻道:“将军请坐本座。”

邵树德坦然坐下,顿了顿后,道:“夏氏为国,以仁为本。今日祭窦王,感慨万千。卫州五县免税一载,孤寡鳏独,生计艰难者,皆赐以衣食。此令即刻施行,不得有误。”

“遵命。”众人纷纷应道。

谢瞳偷偷瞄了一眼邵树德,暗暗欣慰。

虽然已经参赞很久了,但他仿佛第一次认识夏王一样。

上得战阵,豁得出去,敢打敢拼,有武夫的凶狠和勇气;重信守诺,说一不二,耐心经营,得志之时并没有飘在九天之上,有大人物的气度;神思清明,分寸有度,不拘一格,什么招都用,又有老官僚的狡猾。

这个武夫不一般,有戏!

而来自卫州本地的官员、将校、士族则又是另一番感受了。

夏王总体而言并不苛暴,也愿意给魏博本地人机会,还主动祭祀窦王,示好的诚意相当足了。

“夏氏为国”这四个字,萦绕在众人心间。

夏王得这个封号很多年了,而他又神奇地打到了魏博,对前朝夏王窦建德推崇备至,本人还不歧视河北军民,相反释放了很多善意,莫非这真是天意?

嗯,事情真的太巧了。

邵树德这个夏王是李唐皇室封的,不是他为了攀附谁而自封。今日祭祀窦建德之后,不出意外的话,他一定会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种种离奇乃至离谱的传说也会不胫而走。

不是什么坏事,或有惊喜也说不定呢。

第二十七章 北巡

八月中旬,卫州进入的繁忙的收获季节。

今年魏州幕府尚未来得及收夏税,夏王又免了秋税,对卫州百姓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事。

但该出的夫子还是得出。

粟、麦、豆两年三熟制有个好处,那就是有人今年是秋收,有人是夏收,时间错开了。任意时间内,总有部分夫子可以征发,转运物资。

八月十四日,邵树德率突将军左厢、效节军一万七千余人东行。

东巡的路线是精心规划好的。先从卫州汲县出发,经朝歌故城、淇门镇,于十五日傍晚抵达卫县。

新乡、淇门、黎阳津这三地,都应该有镇兵。

新乡镇兵被抽调走了不少,只剩千人,已被消灭。

淇门镇兵几个月前就被调走了。

黎阳津镇兵已去魏州。

再算上被消灭的共城县镇兵、卫州州兵四千人,五县之地已是空空荡荡,只余突将、天雄、效节三军及正在组建的卫州州兵。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里已经易手,而民心的归附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十六日,大军在卫县以东接收了一批黄河水运而来的粮草,然后突然转道北上,连续行军九十二里,经宜沟抵达荡水南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趋汤阴县——这已经是相州属县了。

效节军军使霍良嗣带着兵马扛着简易梯子,连攻两次之后,克复该县,斩首百余级。

“非常勇猛。”邵树德远远看着,赞道。

近处的突将军士卒们听了,有些不服气。几个月前,夏王还是很“爱”我们的,言必称“吾之突将勇士”,怎么现在称赞起了这帮无行之人了?

邵树德敏锐地感觉到了微妙的气氛,哈哈大笑,道:“若我挑选卫士值夜,还是突将勇士最可靠。”

众人顿时挺直了胸膛,殿下终究不信任那帮兔崽子。

“殿下,汤阴县已克,可要渡过荡水,直趋安阳?”霍良嗣一路小跑过来,单膝跪下,请示道。

邵树德让他起身,看着在远处列队的效节军士卒,问道:“你部人数已近三千了吧?”

“二千九百余人。”霍良嗣回道。

“到相州后,可续募士卒。”邵树德看着霍良嗣及其身后的亲兵、将校,道:“唯有一条,新募士卒家人须迁往唐州。比阳诸县,空旷无比,安置不成问题。”

远离家乡,对一般人而言肯定是不乐意的。但人一上百,形形色色,更别说几十万人了,总有那么一些愿意博取富贵的人加入效节军。邵树德都不用强迫,他们事先知道这个条件,自然愿意说服家人,说不服也不会来应募了。

另外就是“逼上梁山”、没有退路的人了,效节军最初的兵士就是这么来的。他们在魏州的名声不好,同乡也能杀,这不是丧心病狂是什么?即便夏王是这天下真主,大伙也愿意顺服,但该骂效节军还是会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