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2章(1 / 2)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1476 字 6个月前

关北种了很多豆类,与小麦轮作,主要是为了肥田。但肥田的东西并不止大豆一种,豆科牧草一样可以。邵树德没有植物油氢化技术,中原百姓也不爱吃黄油,可惜了。

但种不种大豆都无所谓了,这里种粮食一样可以获得丰收。而且地广人稀,正适合农牧轮作,不至于过分消耗黑土地里的养分。

“这地真不错。”韩从允也笑了,道:“若让家尊看到,一定会说有这么好的地,何必造反呢。”

邵树德大笑。

处女地嘛,大自然千万年的馈赠,能不好么?

他记得后世葡萄牙殖民者初到巴西圣保罗,描述处女地的面貌时,提到人站在土地上,脚轻微陷了下去,直没过脚踝。

那都是尚未腐烂固定的植物枝叶,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养分。

但任何事物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农作物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长大成熟,开花结穗,能不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吗?

或许,汉地原来也是处女地,但开垦得多了,越来越贫瘠。当贫瘠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休耕恢复地力,或者人为补充养分。

辽东的黑土地,就目前看来,百余年内根本消耗不完大自然的馈赠。只要没遇到极端气候,即便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也能持续获得高产——俄罗斯人在远东的黑土地上种土豆,根本不用化肥,种了很多年,产量依然很高。

契丹人在辽东大力发展种植业,这条路子其实是对的,真让他们继续搞下去,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朕过阵子就走了,仙州四县,你要好好打理。”说完,邵树德又看向司空頲,道:“沈州七县,也不能放松了。”

“臣遵旨。”二人一齐应道。

“大同军分驻七圣州、沈州,落雁军都是本地人,他们驻防鄚颉府、涑州。你们不要完全信任他们,但也没必要怀疑他们要反。”邵树德说道:“朕今岁北伐,连战连捷,短期内还无人敢反,待到开春,朕又来了,辽东形势定会更加平稳。卿等要多多费心。”

“遵旨。”韩从允、司空頲心中有数了。

圣人对辽东的态度,看样子十分坚决。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玩命干就是。

第八十六章 轨道

破破烂烂的驿道上,一营又一营的士兵打理行囊,踏上了归程。

临走的时候,又多了很多马车。

渤海虽然穷,但比契丹富多了。刘仁恭治扶余府多年,虽然敲骨吸髓,搞得民间没什么油水,但财富不会长脚跑掉,它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外一处地方,比如刘家以及他手下的那些兵。

从契丹各部也搞到了不少财货,除去牲畜外,其他大部分也是来自渤海。

真是个大冤种!

最先撤退的是飞熊军。

他们这一年尽做折返跑了。浪费马力、浪费精力、浪费感情,到最后一仗没打,供军使部门对其颇有微词。

或许,这就是具装甲骑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吧。

从后汉以具装甲骑为核心组建军队,到南北朝时的鼎盛,再到隋唐时一国不过数千骑的凋零模样——隋全国才五千具装甲骑,比起南北朝,基本就属于被淘汰了。

不过圣人愿意养着,大家也无话可说,就当养了三千大爷吧。

铁骑军也从北方南下,至沈州,接受圣人检阅,随后走营州回关内。

过完年后,他们将前往沙州,接替定难军。

五月之时,高昌回鹘抄掠瓜、沙二州,定难军被迫西调驻守。随后,陇右羌人叛,银枪军也调过去了。

金刀、飞龙二军也已离开渤海上京,正在南下的路上。

对这些平时接触较少的部队,邵树德还是很关心的,一定要见见面,刷一刷存在感,不然大头兵们只记得他儿子,不记得天子,这像什么话?

他是想传位给二儿子,但这并不意味二子的威望可以压过他。如果二郎真的不识大体,那么他宁可冒着王朝二世而亡的风险,也要干掉二儿子,不会留一丝一毫的情面。

天雄军、银鞍直暂时还留在沈州。

辽水河面上,船队依然在抓紧时间输送粮草物资。沈州,接下来就是整个辽东道的后勤总基地,各色物资都存放在这里,再分发至各处。

随军夫子们甚至被动员起来,开挖修建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地下储藏室。冬季来临之时,可以到河面上凿冰,将其改造为地下冰窖,储备从南方运来的咸鱼、本地捕获的猎物、牛羊肉——冰窖这种东西,以前唐为例,朝廷有自己的冰窖,各府州有“府窖”、“州窖”,老百姓如果有财力,也可以自己修建,储存食物。

“要走了啊。”建极七年重阳佳节,邵树德轻轻伸出双手,接住了从空中飘落的细碎雪花。

十几万人马陆续退走,落雁军、大同军是大夏留在辽东最后的武装力量,拱卫辽东道的新得地盘。

先期抵达的部分奴部也承担一定的军事守御职能,但他们不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