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6章(1 / 2)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1158 字 6个月前

出海的人越来越多,时间长了,本就会渐渐抱团,组成帮派、联盟之类的团体。

这几年已经有这个苗头了,王黑子作为海上大手子,更是亲眼目睹参与了这个过程。

如果他能与人合作,攻破州郡,掠夺人口、财物,那声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盖住与他同级别的所有人,成为首屈一指的海上大首领。

那该是怎样的荣耀?王黑子的双眼愈发明亮,神色间跃跃欲试的感觉愈发浓厚。

“对了,我听人说,这玩意叫风车?”王黑子抬起头,看着“呜呜”作响的巨大建筑,问道。

“是,内务府从洛阳请营建士设计建成的。其实你走之前就开建了,没注意罢了。”完颜孛特说道。

“风车做什么用的?”王黑子问道。

靠海的地方,风确实很大,如果能利用这股力量,可以做不少事。

“磨面。不过不太好用,经常坏。”完颜孛特说道。

“可惜了。”王黑子又抬头看了一眼。

这是个巨大的塔式风车,应该耗费不小。但只能利用一面的风,未免有些可惜。

“听闻是因为风时大时小,所以经常坏。内务府最近在想办法,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完颜孛特拉着王黑子,道:“走,先把你的鲸料理完,过两天就去会农。”

二人离去之时,又有几艘船慢慢驶进了驼门河,同时也有几艘船离港而去。

站在高处俯瞰全景,波光粼粼的河道上桅杆如林,密密麻麻的船只靠满了河岸。

河堤里边,一排排建筑拔地而起。

民居、商铺、工坊、仓库、旅社鳞次栉比,将一件件柔软暖和的皮革、一桶桶鲜红美味的咸鱼、一盒盒香气扑鼻的药材生产出来,然后装进船舱,运往淮海、河北二道。

好一个繁忙的生产基地,好一个繁忙的港口!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多年前一个人,在驼门河口划了一块地有关。

无上皇帝,不是你嘴一张就来的,而是众人发自内心的共推。

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

再等一个多月,停泊在海州港码头的诸多船只,就要如候鸟一样飞向南方。

季风气候就这样。

夏秋季节来,冬春季节走,年年如此,制造了一大批贸易“候鸟”。

很多人都在东海、朐山两地购地盖房,安了家。

因为这个北方港口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么做的人越来越多——即便货主本人不得不离开,他也会让子侄或信得过的心腹留在此处。

不为别的,就为买货、卖货。

作为拓跋家新一代的掌舵人,拓跋矩也在岛上起了屋,还占地很广,非常气派——可以兼做货场。

这一日,他早早来到了坊市,参加本月最后一场交易会。

“珊瑚、沉香、鲨鱼皮……”

他家设在坊市的铺子内,伙计们一样样清点,确保无误后,才小心翼翼地放入仓库内。

隔壁是一家大食人开办的胡椒铺子,一位操着河北口音的商徒正与他讨价还价,半晌后才确定下来。

河北商徒让人拉来几大车瓷器,与大食人交割完毕后,因为买的胡椒量比较大,于是又补了人家一批绸缎,最后一算账,还欠不少。

没办法了,此人拿出几个银碗,一脸肉痛地递给了人家。

大食人皱着眉头,不是很想收。

首先,比起银碗,他更想收货,因为回去一转手就是十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润。

其次,这银碗的重量倒是好称,但成色不知道啊,会不会被人坑了?

老实说,他都很奇怪,“秦人”在商业方面极其落后,居然拿银碗、银盘、银瓶之类的器皿来做交易,还非常不少。

他一个亲戚是做陆路丝绸贸易的,早些年在敦煌,当地人与吐蕃一样,主要交易货币是银,而不是其他地方常见的绢帛。

市面上买货,给你一个银碗,如果不够,再补几袋麦子。如果多了,直接把银碗切割,给你一部分——别笑,这几种器物经常出现在唐代商业交易之中,作为货币使用,各类契约文书中屡见不鲜。

他就奇怪了,银碗、银盘、银勺、银瓶很好计量吗?

“迪尔汗!迪尔汗!”大食人最终放弃收银碗,摇了摇头,道:“我只要迪尔汗。”

河北商人嘟囔了两句,最终解开一个包袱,从中取出数十枚银元,交到人家手上,道:“给你,大夏迪尔汗,下次不跟你做买卖了。”

拓跋矩在旁边看得微微一笑。

从多年前开始,大夏各个坊市的一场交易会结束,大伙各自划账,展开清算之后,如果有盈余,商人会收到一张银元票。

银元票一般拿来抵税,偶尔也会拿去送礼,但如果有机会,最终都会换成银元拿回家。

朝廷收税的时候,他们宁愿交铜钱、绢帛上去,如果不够,就会把银瓶、银盘、银碗之类的金银器拿去抵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