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6章(1 / 2)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1172 字 6个月前

不过,最近又有一个新潮流。随着波斯数学、建筑学大行其道,很多高门贵室大量聘请营建士,改造自家在城外的别院,兴建了很多高层建筑:砖石结构的。

数学家们一边设计,一边现场计算,整个完工之后,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而且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石质建筑可用数百年,作为家族传承之基。

郭崇韬很是无语。

大夏都不知道能传承多少年,这个贵族的石头房子能坚持那么久?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历朝历代的房屋保存不下来,主要还是战乱,而战乱中对建筑破坏最大的一招便是纵火——当年黄巢就放火烧了宫殿,最后还是靠金商节度使李详进献木材,长安三大内才得以重修。

如果是石质房屋,或许还真没那么怕火。

郭崇韬摇了摇头,这个世道改变得有点大。

它不是一下子剧烈改变很多东西,而是几十年来慢慢改变,让人慢慢适应。待几十年后回过头来一看,才猛然惊醒,整个社会居然已经翻天覆地了。

会人亡政息吗?

有些会。

有些则永远不会。

今上,还是做了很多事的,或许也是古往今来对传统社会面貌改变最大的一个人。

郭崇韬又默默回想昨日入宫觐见的场景。

圣人很明显是在试探他们对新朝雅政的理解和接受态度了,他自问对答还算不错。

事实上这也是他内心真实的看法。

他讨厌新政的某些部分,又支持另外一部分。冯道应该也差不多,但他俩各自支持和反对的部分多半又不一样。这一点,郭崇韬能够肯定。

冯道应该是比较传统的儒家文人,他一定很反对科举改革。或者说,他希望看到的改革不是这个样子的。若由冯道来主持,他多半会削减明经之类死记硬背的科目,削减三史、明书、明算、明法之类的杂科,增加进士科录取数量。

但他很狡猾,也很务实。

他在公开场合支持新朝雅政,并且顺着圣人的思路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他是“新政派”。

想到此处,郭崇韬都想笑。

冯道是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儒家文人,只不过他很擅长违拗自己的本心,屈从上意,并且还能干得很好。

在这件事上,郭崇韬还是很佩服的。会自己骗自己,容易“入戏”,还能演得很好,像真的一样。

这样的人,即便知道他内心深处的真实看法,圣人应该也会大用特用吧。

妈的,这个世道,牛鬼蛇神实在太多了!

接下来几日,郭崇韬一直在京中活动,主要是拜会河东籍的将领、官员。

他悲哀地发现,似乎没多少。

晋王在世时,晋系将官中地位最高的是耀州刺史、金乡县公李存孝,但他已过世多年,影响力早就消散于无形。

李存孝死后,剩下的都没太成气候的。职位或许不低,但也不高,中不溜的样子,让人黯然神伤。

郭崇韬拜会了一番后,便放弃了。

新年很快来到,当同光十年(925)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看着家人兴冲冲准备的鰟头、鳕鱼、秋刀鱼,默然无语。

鱼很好吃,甚至可以当盐用,省下一笔开销。

郭崇韬犹记得,当初前去采买的老仆回来后眉飞色舞,说自己眼疾手快,分别从新潭、南市两个地方各抢了十几条鱼。

回想起京中家家户户屋檐下挂着的风干海鱼,郭崇韬发现,有些节日习惯似乎在不断强化之中。每过一年,都在变强。

太子,应该是支持新政的吧?

郭崇韬从不同渠道侧面了解,太子应该是支持新政的,公开场合发表过很多言论,甚至把不支持新政的官员剔除出了东宫。

那么,他也没什么犹疑了,趁着年节期间有暇,再好好通读下圣人写的书。

第九十一章 行踪

“太子至长安时,巡视西市,召见诸国胡商,询问商路情况。”正旦大朝会结束之后,喝得微醺的邵树德坐在紫薇城宣政殿内,听中官丘思廉汇报太子行踪。

“八月底至乾州,宿于土豪齐氏别院之内,与庄客一同刈麦。”

“重阳节之时,于邠州宴请父老。”

邵树德没有说话,闭着眼睛,右手食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关西是基本盘,老根据地了。多年来不说投入了大量资源吧,但真的没亏待他们。

官员选拔,关西得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别的不谈,那一大群“大学学历”都没有,相当于“电大”、“职高”毕业的经学生,居然满世界乱窜当官,即便是王朝初年,也不多见的。

农业方面,司农寺培育出来的优秀畜种,第一批就下发到同州沙苑监繁衍,关西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能第一时间用上。

譬如黄芽菜,最先就是在京兆府蓝田县最先推广,渐渐扩展至其他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