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1 / 3)

但在历史发生改变之后,情况便完全不同了。不仅郑阮两家的纷争仍然在持续,高平莫朝和南边的占婆国也仍然在苟延残喘。

安南原本是大明的属国,但在一百五十年前,后黎朝权臣莫登庸篡位建立了莫朝。十余年后,明军大军压境,准备讨伐其篡位之罪,莫登庸自知不敌,于是自缚前往明军面前请降,之后大明朝廷顺势将安南国降为了安南都统使司,并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从此安南便由大明的属国变成了属地,之后,后黎朝复国之后遣使北京请求恢复属国地位,但大明朝廷以局势未定为由否决了后黎朝的要求,同时将后黎朝的国主也封为了安南都统使,与莫登庸一样。所以,直到现在,安南在名义上仍然只是安南都统使司,理论上也仍然只是大明的属地。当然,这都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无论是莫朝还是后黎朝,在安南内部都是建元称帝的。

广州距离镇南关有两千多里地,正好可以检验一番这半年训练的成果。一路上陈坚要求大军在阵型基本不乱的情况下每天行军不得少于一百五十里,在经过最初几日略显混乱的行军之后,逐渐达到了陈坚提出的要求,行军速度也得以逐渐加快,最终,大军抵达镇南关仅仅用时十二天,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效率了。

镇南关也就是后世的友谊关,始建于汉代,曾称雍鸡关,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等名。大明洪武年间为巩固南疆,对关隘进行了改建并易名为镇南关。而在后世,镇南关曾被日军毁坏,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了重建,并因抗美援越之事重新命名为友谊关。

陈坚在镇南关召见了镇南关副将,向其详细询问了如今安南内部的形势,主要是其中各方势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等内容。虽然陈坚并不将安南军队的战斗力放在眼里,但能够对对手更了解的话,今后打起来就会更为轻松。

据这位马姓副将所言,如今安南主要就是三大政权四大势力。三大政权就是高平莫朝,后黎朝以及南边的占婆,四大势力则是偏居最北边的莫朝军队,名义上同属后黎朝的郑家和阮家,还有就是占婆国的军队。其中最强的是郑家,因为控制着后黎朝傀儡君主,可以轻易召集起十万以上的人马。阮家次之,因为一直与郑家对抗,所以始终保有数万常备军。莫朝军队第三,兵力两三万。占婆国则是最弱的,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同时,马姓副将还向陈坚简要介绍了一下各方势力的兵力分布情况。

通过马姓副将的介绍之后,陈坚心里对对手已经有数了,既然已经知己知彼,那还磨蹭什么?直接开干就是了。

在镇南关仅仅稍微休整了几天之后,大军便出镇南关南下,向安南开过去。镇南关本来也有两三万明军,不过陈坚并不准备动用,仅仅让马副将找了几十个认识路且懂得安南语的人作为翻译兼向导。

九万大军士气高昂地向安南进发,陈坚早已经告知了全军,此次征战过程中所打下的土地将会分配给他们,每个人绝不会少于一百亩。而且陈坚还告诉他们,这些土地大多都是一年三熟,只要用心打理,就会有吃不完的大白米。而对于他们今后手中多余的大米,陈坚还承诺会以保护价收购,让他们在不愁吃的情况下还能换取大量余钱。陈坚的身份全军上下早就知道了,所有人都不会认为以陈坚这样的身份会无端地骗他们,而他们因为皆不是出身于有土地的人家,所以从来都没有拥有过一寸土地,对于土地有着天然的渴望,如今在富有的大地主这个美好的预期之下,自然是士气高涨。

首当其冲的是高平莫朝,高平莫朝本就兵力有限,在武器装备上与陈坚大军也是差了几个量级,哪里招架得住?最终高平莫朝一战而下,作为统治者的莫家自莫敬宇(这个在中越双方的史学界有一定争议,这里以越方的说法为准)以下没有一个有机会逃脱,全部被拿下。

不论是莫家,后黎朝王室,郑家,阮家还是占婆国的统治者,陈坚的打算都是连根拔起,绝不留任何后患。不过为了自己的名声,都是将他们秘密处死,对外则声称他们乃是英勇战死或是自尽殉国。而对于普通士卒,则是要么杀,要么俘掳之后充作炮灰,总之不会在自己大军身后留下任何不确定因素。

河内距离高平并不远,拿下高平莫朝之后,陈坚马上挥师南下,在后黎朝上下以及郑家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便已经兵临河内城下。

后黎朝北方的军队基本上都在郑家的控制之下,而此时郑家的主力部队都在南边与阮家打仗,镇守河内的兵力可谓非常空虚,如何是如狼似虎的陈坚大军的对手?而河内城也并不是什么坚城,根本不需要爆破队上场,几通大炮对着城头一阵轰,接着炮灰军再冲上去便宣告城破。

后世越南之所以时不时的就来恶心我天朝,只怪我天朝表现得实在太仁慈了,让他们认为挑衅天朝的成本非常低,这一直都是后世众多热血青年心中的痛。不过在后世那样的国际环境下,也确实让天朝不敢轻易采取雷霆手段,只能随便说几句硬话了事,每次都搞得国人像吃了苍蝇一般难受,而陈坚在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后,除了在心里徒呼奈何之外也是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