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1 / 1)

辅宋 柯不贰 1070 字 9个月前

小弟李贤在旁侧拍手称赞。

岁月荏苒,转眼到了景德元年,李家连续传来消息,其中最为让人欣喜的是,李家家主,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两次可靠,终于高中进士,并任命为乾祐县令。

这一年,李家长子李志,已然十二岁,李家游子李贤也已十岁。

父要上任,母赵氏亦要往乾祐去。

两家二子很容易的成为了留守少年。

对二子而言,其实没有太大区别,老大李志往州学进学,假期常居于华州的赵家舅舅处,至于李贤则乐呵呵的在华阴县当他的悠哉少年郎。

少年郎当然不是真的无所事事,除了要应付县学里蔡先生布置的课业外,作为赵氏商行的商业扩充发展的总参谋,李贤亦要忙碌着总体规划。

所谓“享福”,也只是口嗨罢了。

来到大宋十数年,眼看宋辽大战在即,澶渊之盟不远,李贤只能心底无助。

个人力量和大宋的高层建筑的力量相比,实在是太弱小了。

少年无时间,岁月太匆匆。

到了景德二年,李贤才终于得以走出华州,骑着白马,来到京兆府,去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看看。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触景吟一首《少年行》,让李贤在游历中,感受到了风景美丽的大宋河山,也让他看到了大宋最真实的民间。

他觉得自己不改这么“堕落”,应该多做一些事。

一个能改变大宋和大宋百姓生活的实事。

故事便从景德二年开始……

后记 那些年(完结感言)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以作题记

书友们好,我是本书的作者,柯不贰。

从你点开这个界面,点开这本书,读上第一个文字,我想,我们就应该算是见面了。

很好,很幸运。

而当你读到这里,也就意味着此书,算是最终完成了。

在此,不贰想先感谢下看书订阅投票的书友们,还有水泽编辑,以及码字的不贰本人。

先说《辅宋》这本书吧,不贰明白,里面剧情平淡、毫无爽点、语言一般,拥有着诸多毒点,成绩也很扑街。

原因,大抵是不贰的写作方式,还有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每个小故事,每个细节没有设计好。

这是我的错误,在此鞠躬道歉!

但不贰很欣慰,因为我讲完了,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出现在大纲,出现在不贰最初设想内的故事——一个来自后世知识理念的照耀下,大宋强大,随着时间的不断强大。

不贰对主角的定位,也很清楚。

他不是要称王称霸,他不是要封侯拜相,因为真宗、仁宗朝,能人实在太多了。

他要做的就是引领,给宋人们以启迪。

他做到了。

不贰也做到了,顺利的完结。

下面说说作者不贰自身吧!

大约从高中开始,就有了一个写作的梦想。

那时高一,我便在笔记本上写自传,即使放到现在,我读起来,觉得还是很有趣的。

有趣的不仅仅是当年笔下的故事,更重要的我自己,下面的内容,主要面对我的读者——那些家境普通或贫寒,尚在初高中读书,却没有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年轻书友们。

不贰出生在一个(以前)国家级贫困县,在小学五年级以前,从家到村小学的路程,就在一个半时辰。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打着灯(电池装的那种),拿着干粮,沿着陡峭的山路,往学校赶。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辛苦,但那时候应该也是最快乐的时候。

快乐在于有很多的伙伴,一起走路,一起讨论,一起言谈外面的世界。

转眼至小学五年级,到了镇上,上学的路程从一个半时辰,推到了两个半时辰,好在我也从走读变成了寄宿生。

关于小学五六年级的记忆,其实在我的脑中装的并不多,只记得最期待的是周五放学回家。

由此导致,小学的成绩一团糟。

因此,父母被老师找过谈话的次数可不少。

转眼至初一,我依旧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直到初二,遇到我的班主任何老师,一个高高瘦瘦、带着眼睛的帅哥。

因为他的几次谈话,还有中间发生几件小事,我开始努力,努力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