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08 字 6个月前

回到殿上后,刘闪当着众臣的面拟了一封书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跟吴国修好的意愿,同时将吴皇的意思也写入信中,由姜维全权负责粮草的交割和撤兵之事。

信写好之后,刘闪托步骘和宗预一同前往秭归,将其交给姜维。步骘也不怀疑,急忙拉着宗预赶往秭归。

其实,刘闪只是在效仿刘备。当初诸葛瑾前往蜀中讨要荆州,诸葛亮实在推托不过,哭求刘备给关羽写了封书信,由诸葛瑾代为交给关羽,让他办理荆州的交割事宜。

刘备写的这封信确实没有问题,但关羽心细如尘,从信中看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无奈和本意,于是自己主动背了「黑锅」,拒绝了交割荆州之事。

刘闪让宗预和步骘一同将信交给姜维,其实也是给姜维提个醒。不过,刘闪也不敢确定,不知姜维能否看出自己的本意。

散朝之后,刘闪得知仍然没人前去织坊应征,自己实在想不出其中的原因,于是拉着林才人和徐才人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来到城中,随机「采访」了几位逛街的女子,这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在这个时代以农耕为主,如果到「宫庭织坊」做工,这就相当于是雇佣关系,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婢女」或「奴隶」。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同样是做婢女,她们更愿意做富户或王侯公爵身边的婢女,而不愿意去织坊做工。

找到原因后,刘闪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变通的解决办法:愿意到织坊做工的女子,都可封为「内乡侯」,食邑为48斛。

在刘闪看来,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在乎给那些女工一个虚无的侯爵。

蜀汉延袭了汉代的爵位制度,但又略有不同,与魏、吴两国也有一些不同。

在汉代,乡侯、亭侯的爵位与县侯一样,都属于「列侯」爵,比如诸葛亮在世时就被称为「武乡候」,张飞曾被封为「西乡侯」,又比如关羽被献帝封为「汉寿亭侯」,这些都有自己封地和食邑,也可以有自己的封号,只是由于战乱的原因,很多拥有爵位的人都没能享受这些待遇。

在蜀汉,「内乡侯」、「内亭侯」也属「列侯」爵位,不过这些都没有封地,只有食邑。

刘闪只是将「女工」二字变成了虚无的「侯爵」,按月的薪酬变成了按年发放的「食邑」,然而在百姓的眼里就完全不同了,到织坊做工就变成了身份的象征,这是崇高的荣耀,再也不是地位低下的「婢女」或「奴隶」。

新的榜文发出后,「宫庭织坊」的门槛都快被踏破,前来应征的女子络绎不绝。

东织和西织的织室令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可以在众多应征者中挑选自己认为合适的女子,刘闪躲在一旁笑得合不上嘴。

刘闪早就跟两位织室令交待过,改组后的「宫庭织坊」名义上属于少府管辖,每月也在少府领取奉禄,但她们直接听命与自己,所有事宜无需向杜致报告,也不用征得他的同意。

两位织室令直接与皇帝接触,并且刘闪适当提高了她们的奉禄,她们简直是「受宠若惊」。

刘闪要求她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打骂「织女」,要对那些「织女」应有的照顾和尊重,因为她们名义上都是有爵位的人,两位织室令自然不敢违抗。

蜀汉皇宫内的膳房并不像后面的那些朝代,它没有专门分出皇帝专用的「御膳房」,宫里婢女内侍的膳食也由膳房供应,只是以膳食的等级和菜品数量不同,大体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自然是皇帝和嫔妃们的膳食,第二个等级则是少府下属各个「令」的膳食,第三等则是普通婢女、内侍或杂役的膳食。

刘闪考虑到皇宫离「宫庭织坊」不太远,为了让织坊中的织女更有「侯爵」的感觉,他让膳房每日午、晚各送一次二等膳到织坊,相当于给织女们包了两顿伙食。

刘闪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考量,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织布效率不高,给她们包2顿膳食可以增加工作时间;

另外,这个时代没有「公司」或「企业」的概念,只能先用好的待遇保证生产,往后再慢慢地改变,直到它完全成为真正的「国有企业」。

刘闪离开后,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女来到织坊,她的衣服粘满了尘土和血迹,刚进织坊就昏倒在地。

这里牌匾挂的是「宫庭织坊」,却不是织坊的「生产车间」,而是临街的小铺,相当于织坊的「销售点」或「展览馆」。

小铺还没有正式对外销售,内部只摆放了一些丝织布料,前来看料子的百姓很多,他们自然被昏倒的女子吓了一跳,不少人要求赶紧报官。

现在正值战乱年代,不过成都城内的治安极好,几乎没有流寇出没,也少有恶斗或命案发生。

店里的人都怕自己沾上命案,这才强烈地要求报官以洗清自己的嫌疑。

看店的是两名女子,她们本是宫里西织的婢女,由于跟西织室令较为熟悉,因此被安排到这里做最好,也是最清闲的职务。

由于成都城是蜀国的国都,这里的治安都由宿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