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414 字 6个月前

他们知道姜维不杀降卒,终于拍拍自己的胸口,如释重负般地安然入睡。

时间刚到辰时,陆逊准时醒来,梳洗完毕后似乎想起了什么,生气地问道:“卯时已过,怎么还没有信陵的消息?我不是说过,每个时辰都要报告一次信陵的军情吗?”

“禀丞相,寅时的情报也没送来,末将已经派人前去打问,暂时还未收到消息!”

“吕壹那边呢?”陆逊问道,突然觉得不对劲,扯着嗓子大吼道:“寅时?寅时的情报也没送来?”

“丞相,吕壹那边一切正常。信陵那边,末将再派人前去打问。”

“打问?打问?”陆逊急得直跺脚,一个耳光拍在这名卫兵的脸上,大声吼道:“打问个屁!为何不早些叫醒我?你……你……你误大事矣!哎!”

“丞相,何故生气?”全琮闻声赶紧入帐。

“何故生气?咱们已被蜀兵包围了!长阳!长阳!”陆逊急火攻心,拔出随身的佩剑大喝道:“立刻引兵2万,随本帅夺回长阳!即刻出发!”

第43章 犬牙交错

“嗖!”

一人坠马倒地。这是被射杀的第4个吴国信使,姜维对手中的这把强弓特别满意。

从春秋战国至现在的三国时代,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攻城战役,一般攻城的一方损失更大,但换个思维考虑,攻城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很明显,攻城的目的是为了胜利。然而,即便攻下一两座城池,就能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吗?

这显然不可能。那么问题来了,打仗为何偏要攻城?

全国的范围那么大,土地那么多,为何偏偏要跟一座小小的城池过意不去?

攻城战役耽误时间不说,损失大的可是攻城的一方,为什么他们不能绕过去,直取敌方腹地?

很多人认为城池都建在交通要道,能完全堵住敌方行军的道路,这就大错特错了!

绕过城池或要塞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绕过了许多诸侯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而且效果绝佳。

还有就是明朝的朱棣,他的兵马久攻济南城不下,几乎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朱棣突发奇想:“不打济南城了”!

朱棣直接绕过这座城池向南京进发,正是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让他夺得了皇位。

由此可见,绕过城池这一招确实有效,不过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其实仔细想想都能明白,如果绕过城池直取敌人的后方,很容易被敌方前后夹击或瓮中捉鳖,一不小心便会万劫不复。

诸葛亮行军谨慎,从来不敢弄险,正是基于这样的万全考虑才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姜维则完全不同。

在姜维的「二分天下」之计里,前期对吴国的作战中,他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尽可能地消耗掉吴国的战力和国力。

正因为如此,姜维才敢率2万兵马大胆地绕过吴国重兵把守的信陵,路过空虚的宜昌和宜都而不入,长驱直入兵进长阳。

由于夷水地势狭长,不适合大军展开,姜维兵屯佷山威胁夷水要塞在陆逊的意料之中,所以陆逊轻易包围了佷山的2.3万蜀兵。

在陆逊的计划中,纵然信陵的6万大军调走2万,剩余的4万兵马足以时刻威胁秭归城,他断定姜维不敢放弃秭归,根本就没料到姜维敢兵进长阳。

信陵那边的信使连续延误,这绝不是巧合,陆逊知道,最不可能发生的事,确实已经发生了!

长阳以东,蜀兵占据了几处险要的隘口,本来就狭窄的道路被石头和树木阻得寸步难行,在这里,所有的兵法或阵形都无法施展。

蜀兵居高临下,从容地用落石和弓箭袭击吴兵。周舫和孙桓连续冲击好几次,损了三千多兵马仍未能通过第一个隘口,陆逊只得暂停进攻并后退2里下寨。

姜维的2万兵马只带了三日的口粮,姜维却不着急,他相信,只要陆逊不怕饿死,自己就不会饿死。

因为湍急的夷水不适合行船,吴军的船队不可能逆流而上把军粮送到夷水要塞,陆逊6万大军的粮饷必从长阳经过,这也是陆逊急于夺回长阳的原因。

恩施城被蜀兵占领后,除潘濬的副将都亭侯陈表之外,城里的吴兵都愿降蜀,更愿意成为姜维麾下的士卒。

因为吴国士卒私下皆言,蜀国的大将军姜维是一个不败的战神,这几个月他与国吴的交锋中,已经斩杀十几万吴兵,自身损失不到六千,只有跟着这样的将领才有命去吃饭。

傍晚时分,一名满身是血的吴兵来从恩施方向来到吕壹寨前救援,由于他手持陈表的兵符,吕壹自然没有怀疑,急忙遣快马东去请示陆逊。

陆逊听闻恩施城被蜀兵连日攻打,并不感到奇怪,这本来就在他的预料中,只不过比预计的时间晚了2日。

陆逊担心失去东边仅存的逃生通道和粮道,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