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465 字 6个月前

第45章 科技雏形

成都,皇宫,坤宁殿内,礼乐声声,一片祥和之气。李昭仪的册封大典如其举行,由奉常孙玄宣读诏书:

“告曰:轩曜垂象,闺廷列位,助宣阴教,取则上玄,爰从古昔,寔惟通典。李达之女李氏,识悟开朗,性履清畅,誉流笄翟,义彰苹藻。

遂能德综十伦,孝高百行。秩茂左嫔,思被光宠。擅美公宫,移芳椒掖,情深惟旧,宜正恒序。可册昭仪。往钦哉,其光膺命,可不慎欤。”

李昭仪叩拜谢恩后被送往安昌殿。册封仪式完成之后,孙玄又宣读了大赦天下的诏书,全国的数千名囚犯皆被赦免,其中也包括杨仪。

在封建社会,一般「大赦天下」都是指的普通犯人,如果是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则不在赦免之例,这是所谓的「十恶不赦」。

这个时代极其看重君臣之道,刘闪却把这些看得极淡,他考虑到杨仪追随先皇和诸葛丞相多年,曾为蜀汉立下一定的功勋。

在刘闪看来,杨仪下狱并不是什么大罪,如果因为几句话就「十恶不赦」,岂不伤了众臣之心?若是如此,往后恐怕没人敢进忠言。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细菌」的概念,刘闪就用细菌感染后的症状向医官们请教,再结合自己对一些常见中药材功效的记忆,向各郡县治所发出「大量收购药材」的诏书。

百姓们闻之都很兴奋,因为蜀地的稻谷和小麦都是一年生作物,并且有特定的播种季节,百姓们可趁农闲的时候,大量采集或繁育这些药材售给当地治所的官员,这样一来他们又多了一项收入。

刘闪大量收集这些药材,他的目标并不是将这些药材按照传统的方法使用,而是想将它们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从而可以方便地用于受伤的士卒。

刘闪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制药厂」的机构,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现在已有四百多人。

在制药厂中,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

刘闪知道,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按医官们的说法,黄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

在外用时,对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目赤,口疮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刘闪并未学过西医或西药,听医官们说黄莲、黄柏、三颗针等药材都有这样的效果,刘闪猜测这些药材中含有抗菌或抗病毒的成分,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成分。

通过前几天二百多名伤兵的试验,刘闪确定这些药材熬的水具有与水扬酸相似的「抗菌消炎」效果,甚至比水扬酸的效果还好得多,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步的试验,就是将其浓缩。

医官们按照浓缩水扬酸的办法,将十几斤黄莲投入陶制的大釡中,加入清水熬制了一个多时辰。

滤掉杂质后再倒入釡中慢慢加热,待水份大量蒸发后,釡中只剩下一团黑褐色特别粘稠的膏状物。

医官们取下一小块膏状物,用清水稀释后擦拭或清洗伤兵们的伤口;

另有几名因伤发烧的伤兵也服下了浓缩后的药材,医官们正在密切观察,如果这样仍能消肿或辅助退烧,制药厂将会大量浓缩黄莲、黄柏或三颗针等药材。

刘闪询问几位大臣后得知,在先汉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已有初步的教育体系。

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是类似于大学性质的「太学」,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

“太学。”主要讲授的是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学生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东汉后又定「二岁一试」制,修业年限不定,以考试及格为限,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

“鸿都门学。”由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立,因校址在鸿都门故有此名。

鸿都门学摒弃儒家经典,专门研究尺牍、辞赋及字画一类的艺术。

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可以说,“鸿都门学。”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先河。

除了以上的「大学」外,两汉时期也设有地方学校,到东汉平帝时成为定制: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其中,郡设的「学」属专科性质的学校,「校」属中学性质,「庠」、「序」则为小学。

在汉代,除了这些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有私人设立的「书馆」和经师讲学等。

到了东汉时期,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