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14 字 6个月前

如今的蜀国,南中稳定,北拒曹魏,东边也把战火烧到了蜀国之外。

就算与吴国接壤巴东郡,自永安城以西也是国泰民安,百姓都在努力地开荒种粮,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半点影响。

在军事方面,蜀国一直在对吴、魏两国用兵,但蜀国并未大量征兵。

另外,大将军姜维不仅没有消耗国内的粮草,反而通过战争向国内送回粮草,兵马还越打越多,兵将的必胜信念空前高涨,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休养生息」?

难道「休养生息」就一定要罢兵停战?难道就不能「以他国之战止本国之战」?

刘闪不由得想起了历史上的费祎之死。

蜀国朝中,由于杨仪的挑拨和魏延的性格孤傲,也加上诸葛亮对魏延的警惕,诸葛亮和魏延「将相不和」之事朝野皆知。

然而很少人知道,在历史上的蜀国后期,继任丞相的费祎和姜维之间也存在「将相不和」。

众所周知,诸葛亮和魏延都是「主战派」,他们能压制住朝中的「主和派」而多次对魏用兵,在这二人死后,蜀国朝中除了姜维和几个常年领兵征战的将领外,几乎全是「主和派」。

在公元253年以前,「主战派」的姜维被费祎压制得很惨,只任卫将军之职,能调动的兵马极少。

据史料记载:“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尽管如此,姜维在这期间的5次北伐中,仍然取得了「大胜1次,小胜1次,战平3次」的骄人战绩!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也许只是一件轰动的刺杀事件。

但是,如果把费祎被刺和姜维走上政治舞台,以及蜀国未来的军事行动联系起来,事情就很玄妙了。

历史上的「费祎之死」,最脱不了干系的就是姜维!

因为刺杀者郭循是姜维带回来的魏国降将,这次行刺是一种自杀式的疯狂行为,是典型的「死士」作风。据史料记载,在当时,只有姜维一个人好养死士!

另外,郭循在短时间内就坐上「左将军」之位,这就有了接近费祎的可能性。

一个魏国降将,没有半点军功,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台绝对不可能升任此职,而这个后台只有两个人可以做到:一个就是当时的大将军费祎,另一个就是卫将军姜维。

继蒋琬之后,诸葛亮安排的丞相继任者就是「主和派」的费祎,现在的刘闪重用「主战派」的姜维,使得费祎跟姜维之间的矛盾提前显现出来,刘闪绝不允许「将相不和」影响到自己复兴大汉的宏伟夙愿。

在刘闪看来,「主战派」与「主和派」只是政见不同,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蜀国的利益。

但是,不论于公于私,费祎的此种行为已是「辱君」的死罪,如果真造成自己跟姜维之间的嫌隙,那将是蜀国不能承受的巨大损失。

现在朝中「说得上话」的大臣跟费祎一样,都是荆州派系的「主和派」,他们知道费祎的行为是死罪,却都在不停地帮他求情。

费祎是朝中的重臣,刘闪正在考虑如何处置时,一名姜维的近卫匆匆来到殿前,将一封信亲手交给刘闪。

此人按姜维的指示,一再表示这是一封密信,其内容不能轻易让人知晓。

刘闪不知道信中的内容,考虑到宫里的秘事都能轻易外泄,也担心朝中「主和派」的大臣像费祎一样从中作硬,于是收好姜维的手书,表示自己要慎重考虑费祎「辱君」之事,并未将费祎收押,宣布散朝后匆匆赶到披香殿。

或许很奇怪,由于看不懂这个时代的文字,刘闪宁可相信张贵人,也不愿相信朝中众臣,这确实有些可笑。

此时时间尚早,但张贵人早已起身,她接过姜维这封没有标点符号的手书,大致扫了一眼后流利地念出其中的内容。

刘闪听罢,心中十分不解,担心自己听错,让张贵人念了好几遍,确定没有误解姜维的意思,这才让张贵人写了两封信,亲自加盖玉玺后交给两名快马信使,让他们错开半个时辰起行,分别送去同一个地方。

第66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日,蜀军又在南门列阵,15架投石车再次疯狂地砸了将近一个时辰,宜城南门多处城廓已经塌陷,蜀军仍未派兵攻城。

就在蜀军退却时,徐质、戴陵各领2千兵马杀向蜀军东、西面的营寨,正如司马懿预计的那样,这两座营寨已是空营,昨日还在营中的张绍、傅佥已经不知去向。

郭淮和朱灵等将都向司马懿请战,希望能领兵攻打中路的吴懿。司马懿并未同意,任由蜀兵退去,但是做了另外的部署。

司马懿遣郭淮和朱灵各自领兵1万,日夜兼程前往荆山以南扎营,并且要求二人的营寨相距不能超过5里;

同时,司马懿还让陈泰、文钦、王雄三人领兵3万迅速向漳水方向进发。

这些将领都能猜到司马懿的目的,那就是用重兵截断荆山脚下的2万蜀兵之粮道,他们询问途中遭遇蜀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