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330 字 6个月前

当年曹孟德自以为看破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选择了华容道的小路,最终被关羽给截住;

当年的司马懿自以为看破了诸葛亮的伏兵之计,30万大军面对一座空城却退走。

如今也是一样,如果司马懿是一个莽夫,获悉前方有人截杀定会避开。

正是他自以为看破了姜维的疑兵之计,这才让五万多大军自投罗网。

司马懿领大军前来时,蜀军的二十几支木筏仓惶往西岸逃去,司马懿更加坚信这是姜维的疑兵,他满脸欣喜地带着饥肠辘辘的魏军往襄阳而去。

姜维早已让中卢小镇的十几万大军后撤20里下寨,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襄阳城下,城头上的曹爽只让司马懿和十几名将军入城,麾下兵马全被安排到中卢去扎营。

司马懿和朱灵、郭淮等将领刚刚入城就被蜀军擒获,在中卢那边,等待魏军的不是粮饷,而是杀气腾腾的蜀军。

在大将军没有下令招降或处斩以前,他们可以获得少许的面饼,这点食物肯定吃不饱,但也不会饿死。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姜维敬重每一个有气节的将领。

被擒获的司马懿和十几名将领都不愿降蜀,并且一句话也不说,姜维也不杀害,让人好生招待,不许任何人前来打扰或侮辱他们。

有的事情姜维并不知道,刘闪则非常清楚。从黄巾之乱起到群雄割据,再到三分天下,最终归于晋,在这个时期的各个势力并无好坏之分,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已。

各个势力之下的臣子也无好坏之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效忠的君主之利益。

就如司马懿跟诸葛亮为敌,两人生死相斗6年多,相互之间都十分敬重对方。

当初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蜀国大军撤走后,司马懿曾来到诸葛亮病逝的营帐内,以水代酒诚心地祭拜。

公元263年魏国名将钟会伐蜀时,他也曾亲自到定军山的诸葛亮墓冢前祭拜。

司马懿和钟会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对敌国的死者如此崇敬,在历史上确实罕见。

此时的姜维跟他们一样,虽然俘虏了魏国的将领,除了希望将其招降外,从来没想过侮辱对方,或者随意杀害,这都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当然,如果到了战场上,这些人在姜维的眼里,全是必死的敌人!

由于荆州的襄阳已被蜀军占领,蜀国的使臣向朗就没有选择从汉中出蜀。

他和几名随行的护卫进入襄阳城,得知蜀军大破14万魏军并俘虏十几名敌将,兴奋得顾不上休息,换了几匹马后直奔洛阳而去。

蜀军大胜,兵将无不欢喜,唯有关索愁眉不展。

关索忆起当年的襄阳之战,父亲历时七个月也没能攻克襄阳,只能无奈地败走麦城。如今的关索站在襄阳的城头,是对父亲英灵的最好慰藉。

想到这座至关重要的坚固城池很快就要交给吴国,关索如何高兴得起来?

近期蜀军接连大胜,姜维也不想将襄阳交给吴国,但姜维的眼光看得更远。同时,姜维也有自己的无奈。

姜维耐心地告诉关索和众多的将领,现在的蜀国国力太弱,还没到逐鹿中原的时候。

魏国身居富庶的关中之地,人口众多,兵源和粮草充足,很快就能重新集结数十万大军。

将襄阳交给吴国之后,魏国很快就会前来争夺,吴国自然不愿放弃。

届时,吴、魏两国必起纷争,他们兵戎相见的时候,蜀国正好置身事外。

在拿下襄阳之前,众多的将领坚决执行姜维的部署,虽然对姜用襄阳与吴国交易之事多有不解,但从未相问。

如今姜维加以解释,众将对自己的大将军更是钦佩不已,都在憧憬着北伐中原、蜀国一统华夏的那一刻。

众将都在庆贺胜利的时候,姜维写好一封手书,让几名近卫亲手将其交到魏延的手里,然后领着十几名近卫跟牛金和张绍一同前往中卢。

姜维从没忘记刘闪的嘱托!

先前司马懿和众将进城的时候,身在暗处的姜维和牛金并未见到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想必他应该混在普通兵卒队伍中到了中卢。

能否顺利地在5万多魏卒中找到司马昭,姜维并无十分的把握。

在找到司马昭之前,这些魏军中肯定混有司马懿的死士,姜维对此特别担心,所以暂未下令招降。

第75章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自春秋时起,一国之君不能缺少文臣武将的辅佐,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臣子就是君王的幕僚,食其禄,担其忧;

同时,这些臣子也会有自己的智囊或家将,只不过他们不是直接对君王效忠。

这种情况在古时十分常见,在这个乱世也是如此。比如被斩首的陈祇就是费祎的家臣,魏延的将军府内也有二百多个家将,帮姜维送重要信件的就是他的私人近卫,在汉水东岸被截杀的死士就是司马懿自己的「私兵」。

只有拥有极高的俸禄才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