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600 字 6个月前

坐拥关中之地,物产富庶的魏国,被偏安一隅的蜀国越打越穷,地大物博但收入入不敷出,而此时的蜀国本土却未受影响。谁还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在消耗自己的国力?

能在中原地区以步兵打骑兵,能以5万兵马压着15万兵马打,谁还敢否认诸葛亮的治兵才能?

诸葛亮的病逝,确实是蜀国之殇,魏国却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北伐的蜀军退去后,魏国赶紧在雍、凉二州实施紧急军屯,抢种大量的冬麦,希望充盈国内的粮饷。

正是由于主战派的诸葛亮病逝,魏国以为没有了蜀国的威胁,开始了南下伐吴的战略。

魏国没想到的是,襄阳之败损了3员大将和15万名兵卒,并被姜维讹了600万斛粮饷,这已是魏国军粮的13以上!

司马懿和十几名魏国大将被俘,这并没有削弱他们在军中的威望,也没有受到问责。

由于魏皇曹叡动用国库将他们赎回,其威望反而有所加强。

细作回报,12万蜀军再出大散关,魏国朝野震惊。

由于满宠跟陆逊仍然鏖战于襄阳,司马懿为报丧子之仇,为保雍、凉二州的军屯之粮,他屡次请战,终得魏皇曹叡下诏,令他引兵20万去退蜀军。

经过襄阳一战的惨败,司马懿知道姜维用兵跟诸葛亮一样注重计谋,但这二人又截然不同:诸葛亮用兵是「稳中救胜」,而姜维却是「奇中求胜」,他用兵毫无章法可循,比诸葛亮更加恐怖。

司马懿首先将大军屯于长安,探马回报,蜀军的这次进犯,与前几次诸葛亮的策略完全不同。

蜀军出散关后并未避实就虚绕至祁山一线,而是兵分东西两路,似有与魏军决战的架势。

蜀将魏延率3万大军一路往西北的凉州而去,姜维的9万大军中,有4万驻于大散关内,由5000兵马驻守陈仓,4.5万大军攻破千阳后留了1万兵马驻守,其余3.5万兵马势如破竹,已攻破扶风郡西部空虚的陇县、华亭等县,正在往北方的安定郡开进。

司马懿刚开始还担心蜀军主力去往祁山,现在蜀军的部署可以说正中其下怀:既然姜维想决战,自己的20万大军求之不得,正好免去了与姜维斗智之苦。

司马懿留下1万兵马驻守长安,亲率19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往西开进,他先在岐山县(不是祁山)驻扎10万兵马为大本营,然后遣朱灵引兵3万驻于千阳县以东10里的隃糜县,另由费曜、王雄领3万大军将陈仓团团围住。

魏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攻破陈仓和千阳截断蜀军的归路。

如果大散关的蜀军来救陈仓,或者蜀军从安定郡回师救千阳,都会变得很被动。

在这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司马懿有兵力2倍于姜维的优势,而且他手上还有2万虎豹骑,这些都可以对蜀军形成辗压之势。

就在费曜和王雄没日没夜地攻打陈仓时,魏延的西路军接连攻克武威、金城、西平三郡,各县的官员和守军望风而逃,然而他们只能往西逃走,因为魏容、魏昌各领1000骑兵在魏延大军的身后截杀。

司马懿并不在乎西线暂时的失利,因为张掖郡的张掖县有乐綝和曹义的2万兵马驻守,仅凭魏延的3万兵马绝无可能攻克此城,他无粮之后很快就得退回散关。

司马懿估计得确实没错,雍、凉二州遍地都是小麦,但还需2个多月才能收割,魏延所带军粮不可能坚持两月之久。

陈仓外的魏军并非佯攻,而是要不惜代价地拿下此城。奈何陈仓城池坚固,费曜和王雄只得望城叹息。

已经北上至安定郡的3.5万蜀军没有回师救援的打算,安定各县城池相继被攻破,不肯投降的县令或官员都被斩杀,安定东南的新平郡不停地发来求救信函。

蜀军确实没有回师的打算,如果蜀军攻克新平诸县后继续南下,破永寿后可达乾县,这样将威胁司马懿大军回长安之路,甚至会直接攻打长安。

司马懿并不担心安定各县的陷落,因为这些县并无兵马驻守,蜀军也不可能在每个县都安插官员和驻军,待蜀军退去后,魏国可重新安排一个县令,再领百来个兵马过去,这些县城又成了魏军的地盘。

雍、凉二州百姓多数已经迁河东、河南等地,这两州全是实行的军屯,蜀军现在攻破那些县城,根本得不到任何物资。

司马懿故意不在新平各县驻军,就是在期待蜀军攻打新平。

因为蜀军攻破新平之后必然南下,他已在蜀军必经的永寿县周边部署重兵。如此一来,这支蜀军将有去无回。

第82章 步兵戏骑兵

司马懿果然猜得没错!五天后,据探马来报,蜀军将新平郡的长武、灵台、旬邑、漆县、彬县全都打了个遍。

司马懿始终想不通蜀军这样做有何目的,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因为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可用的物资。

直到蜀军离开新平郡南下时,司马懿这才发现蜀军此举的目的:他们并不是为了在这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