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85 字 6个月前

渭水以北是广阔的平原,渭水以南却是秦岭山脉的延续,为了掩护十万步卒撤退,郭淮利用骑兵不能大规模展开的地形优势,将自己的5千骑兵分成五队,采用自杀式冲锋的打法,逐节抵挡蜀国的骑兵。

郭淮的这种战法确实有效,他麾下的骑手作战特别勇猛,为魏军步卒的撤退争取了半日时间。

待到傍晚时,郭淮领着残存的几百骑兵退走,赵广和赵统也死伤2千多骑。

二将担心遭遇埋伏,于是不再追赶,救治伤者的同时,令骑手到处收集四散的战马。

经此一战,魏军在千阳城外被斩杀2万步卒,司马懿带来的2万虎豹骑仅剩2千骑,自五丈原溃败后被击杀步卒3千多人,再加上负伤减员,其总的兵马已不足14万。

蜀军这边也胜得不容易,步兵倒没什么损失,骑兵的损耗却非常大!

蜀军好不容易训练的1万骑兵,经过2次骑兵与骑兵的直接对抗,现在能作战的骑手只有5千左右,不过总的战马数量却增加至2万匹。

直到这一阶段的战斗结束之后,位于成都的刘闪才得知,姜维和众将领出散关之前,曾在诸葛亮的墓冢前许下承诺,一定要在五丈原好好地打一仗,以慰丞相的在天之灵。

姜维兵进长安,再识破司马懿的围歼之计,然后兵退五丈原被困,这全是姜维导演的一出戏。

在这场戏中,所有的蜀军和魏军都是演员,这出戏的观众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诸葛亮。

这出戏结束后,司马懿仍在长安留驻1万兵马,其余13万分别驻于礼泉和槐里。

这二城在长安以西,与长安呈「品」字形分布,既可相互应援,也是长安最后的屏障。

司马懿的大军进驻这二城之后,无论廖化和张嶷如何挑衅,就算逼近到长安城下,司马懿仍然闭城不战。

姜维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其间与司马懿多次交手,他知道司马懿的忍耐性极好,于是在礼泉西北的乾县部署1万兵马,在槐里以西的小槐里县也部署了1万兵马。

赵广和赵统在军中挑选了1.5万名步卒,每日都在礼泉和槐里周边几十里的区域练习骑兵作战技能,时不时地绕着这两座城转圈,或是在二城之间演习长距离奔袭的基本战术。

廖化和张嶷不再随意乱逛,他们将几个「铁桶阵」部署在礼泉、槐里和长安三城的中间。

这样一来,司马懿的14万大军只能龟缩在三座城中,更不敢轻易地出城与蜀军交战。

去年,诸葛亮第6次北伐时,司马懿15万大军面对5万蜀军闭门不出,就像患了「自闭症」一般。

司马懿的「自闭症」刚刚好一点,遇上姜维连吃败仗,他的「自闭症」又犯了。

刘闪忍不住想笑,得知魏将夏侯霸受伤被俘,刘闪又乐了很久,给姜维写了封急信,希望能尽量招降夏侯霸。

夏侯霸出生于魏国的显赫世家,是魏国前「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次子,他现在已经年近半百却名声不显,就跟魏国名将邓艾一样,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种。

现在的夏候霸只是魏国的「偏将军」,因为与郭淮多有不和,再加上魏国人才济济,夏侯霸一直不受重用。

魏太和4年(公元230年),夏侯霸第一次上阵,当时做为曹真的先锋进兵子午道,这时的他在蜀军眼里还是无名小卒,他这次的第一仗就作战不利,被蜀军围困在子午道,直到援军到来才解围。

除了做为朱灵的副将,跟赵广、赵统骑兵对战之外,夏侯霸第二次上战场是在去年,他率1千兵卒去蜀军营前打探诸葛亮病情的虚实,被魏延疯狂地追赶了20多里才逃回魏军本寨。

现在的夏侯霸确实是「无名小将」,但在历史上,夏侯霸抛弃父仇归降蜀军,并成为蜀国后期的重要将领,刘闪希望能将历史事件提前一些,这样蜀军就能再添一员战将。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曾劝戒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他在临终手书中也不忘劝戒后主「提拔幽隐」,这些忠言刘禅早就抛之脑后,这才带来投降灭国的厄运。

魏国号称「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而蜀国却人才凋零。刘闪千里救魏延,斩黄晧和陈祇,贬杨仪,提拔张绍、傅佥、赵广、赵统、关索和罗宪、吕祥等年青将领,重用姜维,招降牛金,这些种种,都是为蜀国的将来培养和积蓄人才。

大汉的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多年的艰苦努力,需要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开拓大汉的疆土,需要无数次战术和战略的成功累积而成。

由于蜀国国力太弱,现在的蜀军根本不可能与魏国争夺关中,姜维此次的北伐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抢夺魏国雍、凉二州之粮。

目前的司马懿又患了「自闭症」,姜维的战略目标看起来就要完成,但有细作来报:由于司马懿初战不利,魏国正在屯集兵马,魏主曹叡即将御驾亲征。

正所谓「兵对兵,将对将」,既然曹叡亲征雍州,刘闪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