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38 字 6个月前

姜维第一时间做出了兵力调整:将张翼的3万步卒部署在乾县和武功县之间,并给他配置2千辆粮车组成多个铁桶阵,与廖化和张嶷一同阻截魏国大军西进。

由赵广、赵统、夏侯霸、牛金四将带领蜀国仅有的2万骑兵,立刻出发前往凉州,再由关索、罗宪引岐山大本营中的2万步卒,携2千辆粮车前往救援。

在刘闪看来,自从曹操将北边的胡人内迁之后,魏国与胡人之间也有着「相爱又相杀」的复杂关系,很大部分匈奴将领甚至是亲魏的一方,或许鲜卑和匈奴的突然出现,本来就是魏国在作梗!

雍州蜀军的兵马调整没能瞒过魏国的探子,司马懿的「自闭症」似乎有了康复的迹象:多支小股的魏国骑兵陆续出城,他们仗着自己的速度和机动性,不停地袭扰廖化、张嶷和张翼的铁桶阵。

次日晨,司马懿派出郭淮、朱灵分别领兵1万去乾县和武功城下列阵挑衅,当张绍和傅佥引兵出战时,两路的魏军却远远地退走,分别在城外10里扎下营寨。

午时,魏将田豫引兵2万,大张旗鼓地往小槐里开进,陈泰引军2万紧随其后,30架高高的井栏和30架投石车犹为醒目。

现在的雍州共有20万魏军,其中2万是骑兵部队。而蜀军一共才15万,其中的7万已经在凉州境内,现在姜维手上只有8万兵马,除去驻守陈仓和大散关的1万之外,他只有7万兵马可以调动。

魏军来势汹汹,大有攻取武功之意。

由于魏军兵马众多,攻城装备非常强大,姜维要尽量为凉州的蜀军争取更多的退敌时间,以及退回散关的时间,在自己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据城坚守才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姜维不想让蜀军多添伤亡,在魏军的4万攻城大军未到武功县时,姜维就令城中兵卒全部退至郿县。

同时让驻守乾县的兵卒,以及这二县中间的廖化、张嶷和张翼全部退至郿县以北的扶风县。

除此之外,姜维还将岐山县的所有兵马分别调往扶风和郿县二城,每城各部署了3.5万兵马,做出以7万兵马坚守这二城的阵势。

司马懿明白,这是姜维在首尾难顾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防御型布局,所以司马懿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他令陈佐、陈坦二人引兵3万,与前日出发的费曜和陈泰一同在武功城内及周边下寨,以7万兵马的优势时刻威胁郿县。

郿县以北,郭淮、朱灵、蒋济等人先后领兵进驻美阳县,做出以7万大军随时攻取扶风的阵势。

司马懿见姜维还不肯退出这二城,于是令王昶、王雄引兵4万,大张旗鼓地经乾县后直奔陈仓,司马懿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截断蜀军退回散关之路。

自从司马懿的「自闭症」康复之后,他彻底放弃了与姜维斗智的打算,他的这一系列部署,都是以重兵稳步推进,一城一城地挨个攻取,直到将蜀军全部逼回汉中。

当然,他以4万兵马攻陈仓断蜀军后路,这也算不上计谋。

司马懿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如果姜维分出扶风或郿县的兵马去救陈仓,他就趁机攻城,并让徐质、戴陵引骑兵追杀出城的蜀军援军;

如果姜维不出兵去救,他就一直攻打陈仓,待准备充分后再猛攻扶风和郿县。

第91章 关门打狗

在一千多年以后,不少人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匈奴就被卫青和霍去病全部打跑了,也有人认为匈奴到了东汉时期就全部灭绝,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匈奴可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单于,这一战汉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至此,北匈奴已无法在漠北的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开启了将近300年的「逃亡」之旅。

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确强悍,北匈奴虽然被大汉打得落花流水,被逼「逃亡」,但他们在南俄罗斯大草原休养生息之后,很快又强大起来,一度征服了北欧和东欧,其中的阿提拉大单于就把罗马帝国打得一败涂地,当时欧洲称呼他为「上帝之鞭」。

自东汉末年起,群雄割据,战火连年,特别是关中地区人口数量急据下降。

曹操看到了人口不足的弊端,他在关中多地引入北方的南匈奴和鲜卑人,分给他们土地来耕种,这也是部分南匈奴和鲜卑将领亲魏的原因。

由于战争的需要,曹氏政权对他们压榨得极为残酷,这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患。

当然,篡位的司马氏「八王之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匈奴和鲜卑的骑兵确实强悍,烧戈和蛾遮塞的1.5万骑兵与他们刚刚接触,第一战就被去卑打得溃不成军;

其主力很快就被鲜卑的戴胡阿狼泥(以后简称「阿狼泥」)和匈奴左贤王刘豹击败。

魏延率领的步卒自然不敢与强悍的胡人骑兵对战,只得跟战败的烧戈和蛾遮塞一同退往张揶城。

去卑引2万骑兵在张揶城周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