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66 字 6个月前

洛阳……

刘闪本以为魏国朝中会发生一些动荡或夺权之争,没想到的是,随着几位史官和几个后宫嫔妃的暴毙,一众曹氏宗亲纷纷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司马懿和满宠又率大军来到潼关和武关。

由于没找到邓艾的2万大军,又得知司马懿卷土复来,姜维已是寝实难安。

正在此时,快马来报,凉州方向的百姓已经全部渡过黄河,率领5千骑兵做先锋的赵广和牛金抓到几十名魏卒,还活捉了魏国的镇北大将军文钦。

听闻文钦被俘,姜维立刻就来了精神!

既然捉住了文钦,肯定能找出邓艾的踪迹!另一方面,皇上特别交待过,一定要想尽办法招降文钦!

第114章 马均入蜀

或许是上天的眷顾,邓艾撤回了金城,虽然撤回的不足百人。

由于担心被蜀军的探马发现,这百来人退回后迅速绕至陇西的襄武县,然后再潜至天水郡的冀县,他们白日就躲在草丛密林中,到了晚间也不敢生火,就吃些草根树皮或青蛙蚱蜢,然后沿着渭水而下。

从凉州过来的蜀军先头骑兵发现并俘获了文钦和几十名魏军,却不知道邓艾、徐质和戴陵就伏身于二百多米外的草丛中,所以被这几人侥幸逃脱。

文钦被送到子口之后,他考虑到邓艾等人的行程,相信他们已经撤回陈仓,这才交待了邓艾试图偷渡阴平一事。

姜维从小就在天水郡长大,却从没听说过相邻的金城郡会有一条通往蜀中的小路,得知邓艾的企图后,自然惊出一身冷汗。

恍然大悟之后,姜维也在庆幸,还好有高人未卜先知,事先破坏了这条路线,并且将邓艾引到错误的方向,彻底粉碎了他偷渡阴平的阴谋。

司马懿卷土重来之后,他详细了解到邓艾与姜维对阵时的各种部署,对邓艾之谋赞不绝口,并未追究他陨了2万大军之事,反而极力向曹叡保荐,建议封其为征北将军。

在这次的危机中,司马懿及时让史官篡改了曹叡和东乡公主的生辰,几个史官和可能知道此事的「太」字辈嫔妃离奇身亡,再加上大将军曹爽的暗中支持,终于有惊无险地化解了这次危机,曹叡对司马懿和曹爽更加信任,自然会听从司马懿的建议。

司马懿已经意识到邓艾最初的判断完全正确:姜维的战略是「以进为退」,他攻取潼关和武关假意东进,实为拖住魏军的主力,从而保证他「羌人南迁」计划的顺利进行。

有鉴于此,司马懿迅速调整了部署,他在潼关和武关以东只部署了2万兵马,在临晋部署4万兵马,其余的12大军全都集中在千阳和陈仓一线,做出与蜀军在陈仓决战的阵势。

现在蜀国在汉中以北,除去伤病休养的万余兵卒之外,只剩10万精兵,这是蜀国现有的将近九成军事力量,姜维的战略目的已经基本完成,他自然不会傻到与司马懿决战。

姜维对邓艾多有忌惮,见他在临晋的兵马有南下子口之意,于是抢先将潼关和武关的2万步卒撤回子口汇合,再分批撤回汉中,然后破坏了子午道的很长一截栈道,并在中段派500人拒险而守,让邓艾怏怏地扑了个空。

陈仓一线,加上归降后的治无戴和迷当的羌骑,蜀军共有4.5万骑兵,另有关索率领的3万步卒,而魏国的骑兵已经名存实亡,他们仅有的2千余骑只能远远地看着大批百姓的迁徙。

这20万百姓渡过黄河之后,从南安、天水、广魏三群一直到扶风地界,从没受到魏军的骚扰。

因为蜀军的骑兵太过强悍,被其咬住后基本没有脱身的可能。

关索的50多个粮车阵就部署在陈仓跟散关一线,阵与阵之间仅仅相隔5-10里,其间还有蜀国骑兵在不停地穿梭,邓艾和司马懿汇合之后,几番商议仍无破敌之法,只能远远地看着20万百姓陆续进入大散关。

此时,一队将近千余人的庞大商队,押着二百多辆大马车从潼关方向而来,已经行进到北原附近,这引起了司马懿的高度警惕,他急忙派兵将这队商旅拦下。

自从蜀国换了新的铢钱之后,魏、蜀两国互不承认对方的铢钱,两国之间仅有的「硫硝」交易早已被迫停止,为何还有商旅试图进入散关?

经调查之后,这队商旅是由马均率领,车上装的是硫磺和硝石,还有一百辆车上装满了小麦,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大散关。

现在魏国的战马和粮食极为紧缺,司马懿怀疑蜀国的硫磺和硝石另有用途,更担心有蜀国有细作混在商旅中,于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物资全部没收,并想将这队商旅全部逐回。

正在此时,商旅的领队马均请求面见司马懿,考虑到马均担任魏国朝中的「从事」之职,这才勉强同意相见。

马均告诉司马懿,这队商旅是奉魏皇曹叡的口谕前往大散关,司马懿自然不会相信,正欲派人回洛阳求证,马均却给司马懿送上一块竹筒。

司马懿疑惑地接过竹筒,获悉其使用方法并亲自验证之后大呼奇妙。

马均趁机告诉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