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84 字 6个月前

为了持续地消耗魏国,姜维和魏延等将商议后,决定在汉中部署3万骑兵和5千步卒:由步卒严守大散关的同时,3万大汉铁骑可以随时出大散关,趁魏国骑兵薄弱的时候纵横于雍、凉二州,不用攻占魏国的任何一座城池,让魏国再也不能在这两州实行军屯。

这样一来,蜀国在雍州二州袭扰、训练骑兵、繁衍马匹的同时,魏国将彻底失去雍、凉二州之粮,如果能维持个三五年,对魏国的打击将十分沉重。

这段时间,赵广和夏侯霸的「风光」大家都看到了:他们那几个营的战马全都由奴隶在喂养,并且他们的衣服和战马被鲜卑奴隶洗得干干净净,并且许多士卒家里的田地都会由奴隶在耕种,而且不用上交高额的「奴隶税」。

这样的好处谁也不愿放过,迷当、赵统、治无戴、牛金、文钦和马岱都想留守汉中,甚至不懂骑兵战法的张绍、傅佥、关索和魏延等人也想留守汉中。

大家都明白,现在的骑兵被称为「大汉铁骑」,能引领骑兵征战将是无上的荣耀,至于额外的好处,大家都心照不宣:鲜卑和匈奴的骑兵已经名存实亡,如果留在汉中,可以随时带着大汉铁骑,去鲜卑和匈奴的地盘「训练」一番。

经过慎重的考虑,姜维决定让魏延、马岱、王平、赵统和牛金五员大将坐镇汉中,近万名伤兵也留在汉中疗养,其余众将领着8万大军返回蜀中。

刘闪的阴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蜀中汉人奴隶的价格越来越低,而前期带回鲜卑奴隶的兵卒却发了一笔大财,因为鲜卑和匈奴奴隶的价格已经高得离谱,大批的奴隶贩子都不约而同地云集于汉中。

有鉴于此,一队又一队的大汉铁骑陆续前往匈奴和鲜卑的地盘,开启了热火朝天的「长途奔袭」训练。面对敌兵的犯境,驻守在大散关的魏国兵将也无可奈何。

当然,刘闪肯定知道这种行为大量存在,他不但没有加以阻止,还表现出默认,甚至是纵容的态度。

趁着汉人奴隶被大量甩卖,刘闪命人悄悄地买下汉人奴隶,然后为他们建立户籍,并分配到各个郡县安家定居。

刘闪相信,用不了多久,30万汉人奴隶都将恢复普通百姓的身份,这将为大汉的复兴打下坚实的人口基础。

羌人迁来之前,蜀国承诺对他们免征10年赋税,等到迁来以后,又享受到「永久免征赋税」的待遇,他们都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在巨大的地图跟前,一部分羌人选择迁往南中或永安等地,也有一部分羌人选择留在汉中,更多的羌人却想迁往成都以西茂县、汶川、红原及若尔盖等地,因为这些地方也有草原,跟他们以前生活有环境有些相似,并且这些地方离他们的故乡更近一些。

由于这些地方尚未开发,刘闪便给迷当和治无戴分配了足够的粮食、农具和马匹,由他们带领十几万羌人前往那里定居;

对于迁往其他地方的羌人,当地治所的官员也会帮助他们安家定居。

经过将近半年多的「缓冲」,各郡县治所的官员已经习惯了「只登记不征兵」的惯例。

刘闪正式发出告文,去除了各地郡守的征兵权限,征兵工作将由指定的领兵将领负责,此项政令再也没受到朝臣和各地官员的抗拒。

考虑到南中地区的兵源特别丰富,刘闪未经考虑就同意了费祎的上表,令马忠在南中地区征召15万「后备军」。

当这15万后备军征召完成后,他们的首要任务并非征战,而是前往交趾以南的九真、日南二郡实施军屯。

由于蜀国的人口太少,就算吴国涌入三万多百姓到交趾郡,也只能基本满足本郡的开发,南边的九真、日南仍是不毛之地,唯有派遣军队前往,才能让这二郡迅速得到开发和发展。

交趾、九真、日南都是一年三熟,在一千多年以后,这里将是世界第3的大米出口国,刘闪可不愿浪费这块巨大的粮仓。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5万蜀军面对1千多人把守的陈仓,诸葛亮试图招降守将郝昭失败,于是连续攻城20多天,其间蜀军用上投石车、冲车、井栏等攻城器材,甚至往城内挖了地道也没能攻克,魏将张郃率领援军赶到后,蜀军被迫撤军。

夷陵之战时,秭归被蜀将张苞仅用6个时辰就攻破,荆楚的大门由此敞开,致使吴国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幸得陆逊力挽狂澜击退蜀军。

夷陵之战后,吴国不想重蹈覆辙,及时加固了秭归的城防,本以为能万无一失,谁知朱然中了姜维之计,自此秭归就落入蜀军的手中。

陆逊计诱守将吴懿出战,本以为吴懿重伤之后守军群龙无首,谁知吴懿的副将句扶和李韶临危受命,继续带领城中守军坚守城池。

秭归的城墙被重型投石车砸了20多天仍旧屹立不倒,加之姜维准备充分,在城中准备了足够的粮草和军械,陆逊伤亡7千多人仍不能克。

秭归本就位于长江的边上,水源极其充足,蜀军在城中挖了几百口井解决了饮水的问题,如果城中粮草一日未绝,吴国就没有攻克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