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57 字 6个月前

探马来报,建始城四门大开,只有治所的几百兵卒把守四门,往南的恩施、宣恩和咸丰仍无吴军驻守。

休息半个时辰后,张翼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傍晚之前赶到建始。

刘闪考虑到张翼常年领兵征战,他在很多方面比自己有经验,于是不再坚持走夷水一线返回。

让刘闪没想到的是,仅仅是路线选择一事也被史官详细地加以记录,其间还加上了「礼贤下士」、「善听忠言」等溢美之词。

其实,史官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据《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春秋时期,各国都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十分细致。后世人熟知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就是汉代著名的史官。

自古以来,帝王和史官几乎处于对立面,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

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对于帝王们的言行,正直的史官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也就是「君举必书」,不管帝王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有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如实地记录,绝不能说假话。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他开创了「皇帝左右史官」的先河,在此之前,史官的权利相对来说还是很大的,就算是皇帝也绝不能干扰史官的记录。

前阵子,魏国的多名史官突然暴毙的例子,在唐代以前几乎很少发生。

这里随行的几位史官在记录时,加上自己的溢美之词,将刘闪「睡大觉」记录成「养精蓄锐」,这也算不上说假话,因为他们来晚了20多天,“养精蓄锐。”也是从向宠、张翼以及巩志的口中所得。

或许是这个年代的情报刺探技术太过落后,先头的几名哨探报来的消息仍是建始空虚,城内有少量的吴国百姓,并没有大量吴军入城的迹象。

稍后时,又有探马来报,或许是建始城中的几百兵卒听闻蜀军大队到来,早就逃得不知去向,四门并无兵卒把守。

眼看距离建始仅有十余里,刘闪和张翼不容有疑,令兵士加快行军速度,因为只有到建始城内弄到粮食,今日的晚餐才有着落。

胡综和周鲂按陆逊的指示,加大了袭扰和强度,追击的吴军离蜀军的后队不过2里地,部分吴军加快速度运动到蜀军的两翼,大有阻截蜀军进城的阵势。

在种情况下,就算刘闪和张翼不想进城,他们也会被吴军逼入城中。

5千蜀军比预计的时间晚了半个时,终于在天黑前进入建始城中,待蜀军全部进城后,四面的城门皆被关上,城内突然响起一阵骚动和喊杀声。

胡综和周鲂担心城中的吴军有失,多次想率兵进入,比被守卫城门的兵卒拒绝,二将只得屯兵于四门。

天明时分,城内的喊杀声逐渐停止,城上的吴军战旗迎风招展,吴将吕霸和吕睦引1千兵卒威风凛凛地立于城头。

北门城门大开,十几名治所内的吴兵笔直地站在城门口,胡综和周鲂见陆丞相的「空城计」已经奏效,未等朱然的大军前来就欣喜地领兵入城。

第122章 要塞失守

先头一「部」的400兵马已经入城,此时胡综和周鲂刚刚来到城下,胡综正在找寻周承的踪迹,却见吕霸和吕睦二位将军的神色有些不对,细看之下才发现,二人的甲胄之下皆被绳索捆绑,胡综顿感不妙。

“不好!中计了!撤!快撤!”

胡综拨马便跑,周鲂不知其意,但还是立刻调转马头。

城上守军的连弩和强弓一阵乱射,城下的吴军瞬间就倒下一大片,蜀将张绍领一军出北门后穷追不舍,胡综玩命般地一路奔逃,直到在十里外遇上朱然率领的1万援军才稳住阵脚。

如果加上首先入城的400兵马,损了千余兵卒的胡综和周鲂仍然如在梦中一般:丞相以1万卒藏在城中,给张翼摆了个「空城计」,蜀将张绍怎么会在城中?昨夜的喊杀声又作何解释?

由于张绍只带了2千兵卒前来追杀,遇上朱然的大军后自然不敢再追,赶紧撤兵回城。

接到胡综的战报,陆逊立刻就想到了蜀军是从利川方向而来,他令胡综领兵2千守住利川以东的隘口,阻止蜀军从此处增兵,同时让周鲂引兵2千驻于丹兴以西的隘口,阻止蜀军从黔江方向增兵。

由于利川、万县一带的道路特别难行,陆逊料定蜀军来的不是主力,并且全是轻装前来,所带粮草一定不多,于是让朱然紧盯建始城的四门,如果有蜀军出城,务必死战。

刘闪也是入城之后才知道,姜维的大军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