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657 字 6个月前

眼看姜维领军北上,陆逊未经思索就认为蜀军有东进宜都之意,他既想领兵回援,又不想放过建始城中的刘禅。

探马报来消息后,陆逊才意识到,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做出选择:因为位于建始的几座蜀军大寨已经阻断了自己的归路。

由于建始、恩施、宣恩和咸丰一线地势较为平坦,陆逊的8万大军还要面对蜀军骑兵的威胁。

除此之外,夷水要塞仍有3千蜀军驻守,若要避免与蜀军交战,陆逊还可选择从武陵郡绕道回宜都。然而,陆逊的尊严和骄傲不容许他走这条线路。

陆逊询问武陵郡守卫荆之后得知,各县治所上半年征收的粮草已经全部运往南郡,仅有的余粮根本不足以支撑这8万大军。

无奈之下,陆逊领1万兵卒南下至武陵各县向百姓和富户「借」粮,偿还方式是从下半年的赋税中抵扣。

由于吴国在武陵郡施行的是「官7民3」的高赋税政策,百姓手中难有余粮,他们仅剩的口粮也被吴军强行借走,又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吴国武陵郡的人口本就不多,12县的户籍人口仅仅25万,光是去年就有3万多百姓涌入南部的交趾郡,留下的百姓多有迁居之意,主动种粮的意愿极低,纵然陆逊「借」遍武陵12县,收集到的粮草仍不够8万大军支撑10天。

在北边的建始则完全不同,由于蜀军的粮道畅通,永安城内源源不断地有粮草送来,刘闪主动向城中百姓偿还了10倍的借粮,引得百姓一阵欢呼和拥护。

现在通往永安的道路畅通无阻,建平郡内的吴国百姓得知永安那边的蜀国「免征赋税」,都有了迁往蜀国定居的打算。

刘闪自然乐意接受,他不停地劝说百姓们再等一等,等到退了陆逊的大军再说。

姜维在信陵周围已经集结了4万大军,大有进取夷陵之意。

陆逊纵然「借」了些粮,他的粮草还是撑不了多久,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必须尽快返回宜都。

陆逊令朱然引兵3万屯于建始以南,令全琮引兵3万屯于恩施以北,做出要全力攻打建始的架势;

陆逊自己则领兵2万屯于夷水西线的隘口,然后让胡综引兵5千前往夷水要塞,整日在城下辱骂挑衅。

夷水要塞只有3千蜀军驻守,领兵之将正是现任征西将军王平之子王训,他严格遵守姜维的指示据险而守,胡综连攻2日,伤亡2千多人仍未能克。

这处要塞本就是陆逊和全琮主导修筑,陆逊自然知道它的险要,于是亲领1.5万大军来到城下。

第131章 欲「纵」故「擒」……

陆逊在建始以南布置重兵,并让朱然和全琮领兵攻打蜀军的营寨,这看起来似乎是想攻克建始城。

实际上,陆逊为拿下夷水要塞创造条件,这是很简单的声东击西之法,任何人都能看透。

傅佥、高翔二将在赵广的骑兵掩护下,将营寨往南移动30里,故意将建始城暴露在吴军面前。这样一来,朱然和全琮就无比尴尬了。

朱然和全琮的目的是阻止蜀军南下至恩施一线,这才领兵佯攻蜀军营寨,然而蜀军在骑兵的掩护下强行南下,朱、全二将只能远远地跟着,并且绕至蜀军营寨以南下寨,试图完全阻截和牵制蜀军的任务。

夷水要塞的守将王训软硬不吃,陆逊只得令胡综不惜代价地强行攻打,并且日夜不停。

几日之后,傅佥、高翔二将的营寨已经距离恩施城不远,但这两支蜀军并未进入恩施城,也没有立刻下寨,而是在骑兵的掩护下绕过恩施,直奔宣恩而去。

由于蜀军并未奔向夷水方向,完全没有阻止陆逊攻打夷水要塞的想法,全琮和朱然百思不解,于是将大军屯于夷水一线,然后派出信使向陆逊请示兵马部署。

如果只有傅佥和高翔的2万步卒屯于宣恩,陆逊并不会感到紧张,他得知蜀军的骑兵「护送」二人至宣恩后并未返回,这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宣恩城四周的地形非常开阔,2万步卒根本无法阻断南北的通道,若是加上骑兵就完全不同了:陆逊从武陵方向撤回宜都的路线已被截断。

陆逊没有猜错,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的8万大军被2.5万蜀军断了退路!

陆逊刚开始可以选择这条路,他却选择了最近的夷水。然而他连续攻打几日,只有3千蜀军镇守的夷水要塞却纹丝不动。

从最北边的长江一线也可返回宜都,可惜蜀军牢牢地控制着巴东、秭归和信陵,这条哨探和信使能轻易通过的路线,他的8万大军却无法通过。

在陆逊看来,夷水要塞太过险要,3千蜀军驻守或3万蜀军驻守没什么差别,他果断放弃攻打夷水,将自己所有的兵马全部屯于宣恩附近。

由于蜀国骑兵的存在,陆逊不得不谨慎,他集结了3千盾牌手、4千弓箭手和3千长枪兵,组成一个坚固的方圆大阵,似乎想与蜀军的骑兵拼个你死我活。

眼看陆逊声势浩大,赵广自然不会与之硬拼,依靠骑兵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