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768 字 6个月前

但在下游,特别是与渫水汇合的石门至洞庭湖一线,其江面非常开阔,江水极深,流速也慢,吴国的大型战船也能来去自如。

当吴国的战船出现在澧水,当它们顺着西北风逆流而上时,刘闪和姜维终于意识到,蜀军的3路阻截全都功亏一篑!

刘闪忍不住叹息,如果能「借」东风的诸葛丞相还在世,吴国的战船如何能逆流而上?

每次与蜀军交战时,陆逊总是被姜维压着打,但陆逊毕竟是一代儒将,在溇水遇到去而复返的关索和夏侯霸阻截时,他已经料到东边的渫水和洈水也会有蜀军阻截。

陆逊以几万兵卒强渡渫水,做出从洈水方向撤退的架势,这只是陆逊的「瞒天过海」之计,这一切只是为了吸引蜀军的注意力,为前来接应的战船到达石门争取时间。

吴军的主力向渫水的东南方向溃退后,趁着蜀军收降战俘的时候,陆逊和众多将领却引一军折回西南方向,趁夜顺着渫水而下,与渫水西岸的胡综、周鲂和吕岱所部汇合于石门。

渫水东岸的骑兵赶来阻截时已经晚了一步,吴军早就在石门的渡口处设下几座坚实的营寨,足以阻挡蜀军的骑兵。此时,部分吴军兵将已经登上战船往东撤走。

在石门下游的澧县,澧水两岸的姜维和刘闪令兵卒不停地辱骂挑衅,也有大量的火箭射中吴军的战船,却没能将那些战船烧毁,更没法阻止吴军水师顺水而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陆逊和2万多吴军登船离开。

在这一个月里,刘闪借用后世名将的「天炉战法」,通过几条河流层层阻截吴军,将其诱至澧水东岸,此时的陆逊已经无法实现与蜀军主力决战的战略目标,加之襄阳和寿春一线战况吃紧,陆逊损兵折将后只得原路退回。

在吴军撤退时,已经被「击溃」的几股蜀军依靠有利的地形据险而守,终于重创吴军主力。

这场战役结束后,陆逊的12万大军只撤回了3万余人,3万多吴国兵卒归降蜀军,另有3万多吴军兵卒愿意成为蜀国的百姓。

由于吴国水师的及时接应,没能捉住陆逊和众多的吴军将领,但这场战役却是蜀国的皇帝一手策划,这场大胜足以载入大汉复兴的光辉史册,足以鼓舞每一个蜀国的百姓和兵将。

刘闪和姜维的赌约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激进的刘闪和保守的姜维各退了一步,刘闪与众将商议后决定:蜀军的主力暂时不撤出武陵郡,观察吴、魏两国在襄阳和寿春的战局,再看看吴国失去武陵郡之后的部署再作决断。

收编吴军的降卒补充战损之后,吴境内的蜀军数量已经增加到13万之多,「保守」的姜维担心吴、魏两国讲和,他迫不及待地领着廖化、张嶷、傅佥、吴班四将和4万兵卒回到信陵,以6万兵马随时威胁南郡,并且做出东进的架势。

武陵这边,刘闪携其他将领和7万蜀军以建始做为大本营,派遣骑兵清除武陵郡各县的吴国官员和县令,刘闪考虑到南人诚心向汉,于是将云南郡守吕翼调至武陵。

自10年前,云南郡守吕凯被土著所杀之后,他的族弟吕翼一直担任云南郡守,此后南中各郡相继发生叛乱,唯独云南郡风平浪静,足见吕翼的政事处理能力极高。

刘闪调吕翼到武陵任郡守,希望尽快建立蜀国在武陵郡的行政管理职能,至于空缺的云南郡守就由南中地区的几名将领共同推荐,然后再正式任命。

蜀军再打胜仗,占领武陵郡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自是一片欢腾,蒋琬、费祎、董允、陈震、尹默等人陆续推荐自己的门生为各地的县令,刘闪自然求之不得。

由于武陵郡策略的改变,本已决定迁居的百姓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因为现在的武陵郡已经属于蜀国,郡内的各种政策与其他地方完全一样,百姓们自然愿意留下来。

3万多愿意成为普通百姓的吴国兵卒则不同,刘闪担心他们聚集在武陵会引发不确定的风险,于是将其分别送往蜀中各地安家。

魏延将邓艾的10万步卒「调回」潼关,虽然蜀军很快就离开,魏国仍然感受到来自蜀国的威胁,满宠和司马懿的30万大军完成了「转移视线」的目标后,逐渐北撤并往潼关方向集结。

在武陵损了10万兵马的陆逊主动卸去所有职务,自贬为庶人,携妻孙氏和儿子陆延、陆抗隐居于汉阳,整日泛舟于江上,以美酒和诗词为伴。

确认魏国退兵之后,孙权在襄阳和寿春各留2万兵马驻守,将这两地仅存的4万大军全部调往江陵,加上宜昌和宜都原有的6万兵马和驻于江陵的2万水军。

很明显,孙权想以以12万兵马的优势,阻挡姜维的6万大军沿江东进。

姜维高估了魏国南下的决心,也低估了孙权阻止自己东进的决心,当朱桓和诸葛谨领兵来到信陵城外时,孙权再次发出紧急征兵令,在全国募集20大军。

吴国的征兵令惊得刘闪和姜维满身冷汗:现在的吴国已经不能用「穷兵黩武」来形容,因为吴国的征兵年龄已经从16岁降至14岁!

各郡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