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721 字 6个月前

“陛下……臣……”

“不必多言!若是咬不死姜维,你就别回来了!朕命人在长江下游捞你的尸!”

孙权恨恨地说着,心里却充满了喜悦,留下相印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诸葛谨和张昭等老臣回到建业,孙权得知刘禅的野心后,恨不得将那幅蜀绣烧掉,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锋:现在的吴国总共才16万兵马,既要防止魏国随时南下,又要阻止蜀国东进,姜维和司马懿都不善类,吴国仅靠这点兵马远远不够。

由于新兵的征召极不顺利,各地叛乱不止,孙权只好依照诸葛谨和步骘的建议,遣人到魏国游说,同时再稳住蜀国,希望能为吴国赢得至少半年的喘息时间。

步骘再次来到建始,传达了吴皇盟好的意愿,表示愿意将郁林和合浦二郡,以及去年借用的交趾郡献于蜀国,至于零陵和桂阳,吴国愿意在一年之后交予蜀国。

这明显是吴国的缓兵之计,对刘闪来说,苍蝇蚊子都是肉,能兵不血刃得到郁林和合浦二郡他也心满意足了。

得到这二郡之后,可将交趾和武陵连成一片,对蜀国来说,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容易得多。

几日后,郁林和合浦二郡顺利交割,蒋琬、费祎和董允等文臣又推荐了一大批官员前来任职,终于在年底前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皇上御驾亲征,再得三郡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一片欢腾,刘闪回成都的路上,自然少不了大批的百姓夹道欢迎,但他的心里却在想着其他的事情。

刘闪在宫里的时候,以及前两次北征,他都没注意到食盐短缺这个问题,直到在建始被围的那几天,他与军中的士卒同吃同住,这才知道普通的食盐对百姓或普通兵卒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品。

在回成都的途中,刘闪专门在各地了解到食盐的价格,竟然高达40铢一斗,这比稻米的价格高出80多倍,难怪兵卒或百姓们的膳食淡然无味。

刘闪询问孟光后了解到,现在的食盐管理延袭了汉代的「官营」制度,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

蜀国的改革已经一年有余,成效显著,百姓也不会饿肚子,部分百姓还能穿上丝帛,住上青砖瓦房,然而大多数的百姓还不能实现「食盐自由」,谈何大汉复兴?这确实是莫大的讽刺。

由于蜀国处于内陆地区,盐井的开采难度较大,效率低下,就算官方降低价格,就算不征盐税也难以满足几百万百姓的生活需求。

现在则不同,蜀国有了靠海的交趾和合浦二郡,食盐的来源就容易得多了。

刘闪与孟光商议后,决定逐步取消食盐的官营制度,就像砖窑和织纺一样,由官方发放许可证并征收少量的赋税,鼓励门阀、世家大量开采井盐和海盐,允许其以限定的价格在国内任意销售,也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高价售往吴、魏两国。

这样一来,相信用不了多久,食盐的价格将下降10倍以上。

那些王侯公爵或世家门阀的消息确实灵通,「取消食盐官营」的告文还未发出,糜竺之孙糜威、李恢之孙李逷,甚至刘永和刘理等人都分别托人前来说情,希望能将自己的封地改到临海的交趾郡或合浦郡,希望第一时间得到开采和销售许可。

现在的蜀国,由「大汉银行」这个官方机构掌握着最重要的粮食、铸币、冶铁等关键行业,世家门阀受到的打压远远大于魏、吴两国,只要是官方允许并且有利可图的行业,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参与进来,这正是刘闪乐于见到的。

第145章 蒙冤的内侍

年关将至,鉴于魏、吴两国近段时间安份了许多,刘闪便鼓励戍边的将领轮换着回成都与家人团聚。

驻于长江一线和武陵郡的部分将领纷纷回到成都,驻于汉中的将领仍然忙着「训练骑兵」,因为国内的奴隶需求实在太大。

刘永、刘理二人自知声望和能力比不过哥哥,彻底放弃了篡位的打算,只想安安稳稳地赚大钱。

经二人多次请求和吴太后出面说情,刘闪将二人封为「鸿基侯」和「海防侯」;

经蒋琬和费祎等人的说情,糜威、李逷等十几人都如愿以偿地分封至交趾或合浦郡的临海地方,相信食盐的价格很快就会下降,并且各类腌制的风干海产品也将在蜀中各地广泛销售。

被策反后投蜀的马均也没让刘闪失望,他加入科技局后,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蜀军常用的连弩加以改进,其有效杀伤距离由20米提至30米左右。

刘闪与王贵人、张贵人和魏贵人又到军械局巡查了一番,经马均改良后的新式弩机、床弩、各种投石车、炸弹以及铁甲护胄等都在日夜不停地生产,部分成品已经送至武库,等到凑足一批后,武库会有偿招募民夫将其送往汉中和永安。

刘闪跟几名妃嫔饥肠辘辘地回到宫中。然而,午膳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时辰,却还没人送膳过来,派去打问的婢女回报说,负责宫里膳食的几十名内侍已经被向宠以重罪给抓了,并且太官令和汤官令刚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