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461 字 6个月前

就算在「尚武」的秦国,也以「丞相」为百官之首,由「太尉」掌管全国兵马。

然而,担任「太尉」的人未必就出生于行伍,甚至从来就没上过战场。

到了现在的三国鼎立,各国都以「大将军」掌握一国之兵权,但接任「大将军」职务者未必就是军人出身!

比如吴国的大将军诸葛谨,他在220年吕蒙去世后任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升任「大将军」,他任「大将军」之前最多就驻守公安,可以说从没上过战场。

历史上的24个主要的王朝中,王朝建立初期,几乎要以战争来获取政权,也只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武将」的地位才「有可能」高于「文臣」。

然而,当一个王朝获得政权之后,老百姓渴望的是太平盛世的安宁,将会厌恶战争,并且各朝的帝王都信奉「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的理念,从这个时候开始,治理国家的文臣,其地位就远远高于舞刀弄枪的武将。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各朝都会出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或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这个时候「武将」都得退居二线,「功高盖主」的武将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刘闪并没有瞧不起文臣,他身为穿越者也不否认「文臣能带兵打仗」,甚至觉得「文臣」能更好的带兵打仗,就如已经去世的诸葛亮,或是仍然健在的司马懿、邓艾、陆逊、诸葛谨等等。

不论在古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以常人的眼光来看,文臣的知识相对来说更加丰富,并且文臣也能带兵打仗!

因此,当一个王朝建立之后,武将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最终都要「落到」文臣的手里,武将都要退居二线,治天下的一定是文臣!历朝历代都走了「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的路线。

刘闪思索着:难道武将就不能「治天下」?文臣就一定能「治理好」天下?

如果真是这样,为了「大汉万年」的宏愿,刘闪不介意像所有的朝代那样,以文臣来治理大汉的江山。

想到这里,刘闪又想起另一个怪圈:

细数历朝历代的武将,除了「立国后退居二线」或「功高震主」引得皇帝的猜忌之外,大多数武将都经历过数起数落!

几乎所有的武将都「斗不过」玩弄口舌的文臣!

被文臣所操纵、排挤甚至赶出朝堂的武将多不胜数!以一挡十的武将,反而经常被文臣所杀。

「虽远必诛」的陈汤,被文臣以「收受钱财,妄言惑众」弹劾,结果被贬为庶人并赶出京城,迁往长城边塞的敦煌。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由于立下赫赫战功,被文臣弹劾「贵不省士」,就连帝王也认为他「骄横跋扈,不恤士卒」而诸多猜忌。

「精忠报国」,大败金人的岳飞,他或许不懂得政治,但他的死因与文臣的弹劾有莫大的关系!

当朝的大将军姜维也是如此:历史上,他先是被蒋琬压制,蒋琬逝后又被费祎压制,直到这两人全都去逝之后,身为武将的姜维才真正开始了北伐曹魏的征程。

在历史上,文臣操纵、压制、弹劾甚至直接杀害武将的事情多不胜数,却少有武将报复文臣的事例,若真要枚举,恐怕只有「廉颇给蔺相如摆摆谱」这一件了。

除此之外,不仅仅是当朝的文官要压制武将,文官或是文人「看不起」武将之事比比皆是!在后世,仅仅是贬低卫青者就多不胜数:

比如唐人王维诗所作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所言,卫青屡次讨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从来不曾失败,这些功绩在他看来,并非是出于卫青自身的勇猛,而是源于「天幸」。

陶渊明所作的《感士不遇赋》中有「屈雄志于戚竖,竞尺土之莫及」的诗句,这里的「戚竖」即蔑指卫青、霍去病,而李广「屈雄志」。

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中,也有「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的诗句,他竟然以「谩作」贬低卫青,又以「竖子」贬低白起,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刘闪只能当他是性情中人,认为他是酒喝多了,一时胡言乱语罢了。

大文豪苏东坡曾作一篇《卫青奴才》的小文,其文如下:

“汉武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黯,为可佳尔。若青奴尔,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对于这样的诗句,刘闪只能认为他将文人的想象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裤裆里。

以上的这些文官,竟然连大名鼎鼎的卫青大将军都敢抹黑,还有哪个武将他们不敢下手?这些「三观不正」的文官真的能治理好天下?

难怪清代的乾隆皇帝曾说「竖儒如娼优」,这里的「竖儒」自然是指的文臣或普通文人。

在刘闪看来,这肯定有失偏颇,但对某些文人来说,用「娼优」来形容还真的没有错!

“陛下!陛下!”

“不好!”

第161章 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