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651 字 6个月前

去年,孙夫人骂孙权的那句「有家不平,何以平天下」让刘闪改变了看法,他决定保住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家业,这或许是他俩唯一的东西了。

从表面上来看,刘闪要保住这两个弟弟,他需要说服的是参与弹劾的众多大臣。

如果更深一步,从本质上来看,刘闪要面对的却是持续多年的儒家「守孝礼制」,以及一群被儒家礼制「洗了脑」的朝中众臣。

「三年之丧」的守孝礼制出自于商,周灭商后也延续了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正式被写入礼制中,自汉代开始,「守孝三年」的儒家礼制得到了极高的推崇,甚至影响到后世的一千多年的多个朝代。

儒家礼制中规定的守孝时间为27个月,跨越三年,所以称「三年之孝」。这个礼制的依据是「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因为古代没有后世的各种营养奶粉,父母哺育孩子要27个月左右才能下地走路,也就是「免于父母之怀」。

所以儒家思想认为:父母死后,身为人子者,必需守孝3年。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别说是王侯将相或平民百姓,就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

当然,皇帝与其他人毕竟不同,不可能不理朝政,但还是有很多的礼制需要遵守。

譬如说,由于礼制的要求,丧期中的皇帝是不准纳后(或妃)的,但年轻的皇帝登位时就面临着纳后(或妃),这就必须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就比如说真正的刘禅,他父亲刘备崩于223年6月,刘禅当年就登基,此时他纳张皇后便经过了相父诸葛亮和吴太后的允许,所以其长子刘璿于次年出生。而其他几个皇子公主都比刘璿小了3岁以上。

这3年以上的岁数差距,就是因为刘禅要遵守「三年之孝」的礼制,其他的几个嫔妃都是三年之后才纳的,刘璿的生母也是在三年之后才被正式册封为贵人。

到了汉代以后的唐、宋、明、清时期,老皇帝驾崩之后,成年的新皇帝继位就马上面临着纳后(或妃),若在没有皇太后的情况下,皇家在不违反礼制的前提下,便想出了一个变通之法:

老皇帝驾崩之后,先不发布丧事,抢先给要继位的新皇帝办理婚事,婚后第二天再发丧,这样就不违返礼制了。

由此可见,这种儒家的礼制连皇帝都要遵守,普通的百姓或王侯公爵就更加不敢怠慢。

或许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各种儒家礼制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推崇,他们或许是发自内心地尊崇,从来没人想过是否合理!

在刘闪看来,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本来就低下,整个社会却披着「守孝三年」的儒家礼制,整天宅在家里装模作样地愁眉苦脸,让人白白浪费了三年的光阴,这是何等的荒谬!

刘闪是个穿越者,他也认同每个人都应该对父母长辈尽孝,哪怕是名义上的父母,就如宫里的吴太后。

吴太后并非刘闪的生母,她并没有像孙夫人那样哺育过自己,甚至一度想要了自己的小命,但他始终是先皇刘备的夫人,是刘闪的「母后」。

刘闪认为,吴太后离开成都之后,自己重新将他接回宫中孝敬,这便是「孝」;

在遇上财政危机的时候,自己和众多的嫔妃,包括张皇后都在节衣缩食,此时仍旧保持吴太后的膳食不变,这也是「孝」;

刘闪给她办生日宴会,她患瘴疫时也在全心全意地救治,甚至最先要救治的就是她,这些都是「孝」。

刘闪并不反对所有的儒家礼制,他反对的并不是应该尽孝,而是尽孝的方式。

面对朝中众臣对刘永、刘理二人「不孝」的弹劾,不论是出于维持盐价的稳定,还是帮两个弟弟守住家业,刘闪铁了心要给他二人出头。

在刘闪看来,刘永和刘理在瘴疫最严重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赶回成都,一直守在吴太后的身边,仅凭这点,刘闪就认为他俩已经尽了自己应有的孝道,刘闪绝不允许儒家礼制给二人带上「不孝」的帽子!

第223章 挑战儒家礼制(2)

“陛下!甘陵王刘永、安平王刘理表面上被削去了王爵,但这二人并未上交印玺,他们仍是王侯!即是王侯,就更当以身作则,严守孝道!”

“陛下!我大汉君臣以忠孝为立身之本,甘陵王和安平王身为王侯却不在家守孝,此乃不孝之举,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陛下!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父母去逝,儿子守孝,此乃天经地义!今,吴太后刚刚入陵,甘陵王和安平王就急着返回交趾郡,如此不孝之徒,败坏纲常人伦,必为天地所不容,请陛下明断!”

“陛下,今吴太后尸骨未寒,其子甘陵王和安平王理应在家守孝3年,请陛下……”

“朕,已令甘陵王和安平王「移孝于忠」,此事无需再提!”刘闪淡淡地说道。

此时朝中以及各郡县正缺人手,刘闪暂时还不想因为礼制的原因与众臣不睦,他仍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陛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