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15 字 6个月前

刘闪越听越糊涂,朱熹举例说道:“比如,当时的糜竺、鲁肃,他们虽然饱读诗书,家产亿计,但他们早期的时候有钱没地位,自然不算士族,只能算作有钱的「世家」,或是庶族群体的精英。”

“又比如当时的孙权,其父亲是豫州刺史,哥哥是讨逆将军,但因为祖上是「瓜农」,家族才显贵了两代,也不能算作士族。”

“双比如当时的曹操,祖上曹参,官至丞相;(养)祖父曹腾,官至大长秋,获封费亭侯;

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位至三公;曹操本人更是文采风流,独领风骚,但因为他是阉宦之后,也不能算士族。”

“那,先皇呢?他能算士族吗?”

“刘公子……这……”

“直说,无妨!”

“刘公子,我昭烈皇帝,祖上是皇帝,是诸侯王,但近支祖先没落!士族群体只能读书做官,不能经商!所以,昭烈皇帝也不能算做士族。”

朱熹直言谈到刘备的出身,他将「卖草鞋」美化成了「经商」,身为臣子,这自然是大忌。

不过,刘闪并未怪罪,朱熹却赶紧换了话题。

“刘公子:各个世家的利益,其实与大汉的利益基本一致,算得上命运共同体;我大汉的诸多革新,因为地域关系,受到「士族」的阻力小,所以能顺利进行;

当我大汉收复曹魏、孙吴所占的疆土后,必须要考虑到「士族」的利益,否则,必会生乱!”

刘闪点点头,仍在纠结「士族」的问题,于是又回到朱熹想避免的话题:“朱大人,先皇,他与孙权、曹操三人,真的不能算做士族?”

“至少在黄巾之乱时,他们都不能算!”朱熹始终绕不开这个话题,只得如实说道:“正是他们被排除在「士族」群体的圈子之外。所以,他们只能带着自己的幕僚,在乱世中苦苦地挣扎,艰难地找寻着各自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昭烈皇帝只能施仁义于天下,依靠「庶族」精英和世家的帮助。

所以,正是因为先皇没有「士族」的身份,他的大半生,一直都在头破血流中闯荡。”

“与此同时,孙权就选择了妥协:他在陆逊、顾雍、虞翻、朱桓、鲁肃等江东世家大族的帮助下,终于在江东谋得一席之地。”

朱熹说罢,满脸佩服地说道:“而曹操则不同,他坚定地选择了抗争!在早期,得不到「士族」群体支持的情况下,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发布了一道空前绝后的《求贤令》,赢得了大批庶族精英的支持。直到曹操位及丞相时,才强行将司马懿这个「士族」征辟为文学掾。”

谈了这么久,刘闪这才深刻地意识到:蜀中的各个「世家」,他们应该是自己天然的盟友,与自己保持着同一阵线。

当然,蜀中的各项政策,也很容易得到魏国、吴两国世家以及庶族精英的支持。

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真正要面对的,其实是「士族」,以及各个显赫的「门阀之家」。

“朱大人,依你之见,在不改变我大汉「庶人为官」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平衡「士族」群体的利益?”

第367章 心悦君兮

朱熹多次提醒刘闪,一定要平衡「士族」与朝廷,以及「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当刘闪问起解决办法时,朱熹犹豫多时,然后说道:

“刘公子,下官以为,对那些暗藏祸心的士族,可用「一急一徐」两个办法。不过,此法并不完善,并不适合实施。若要完美地解决,还需朝臣多加商议才好。”

“朱大人,但说无妨!”

“所谓「急」,就是在我光复相关的疆域后,暗中清查其中影响较大的士族集团,一旦他们有任何祸乱行为,就以雷霆之势将其连根拔起,以儆效尤。”

刘闪对此法未置可否,朱熹又说道:“下官所说的「缓」,就是在光复相关的疆域后,对这些士族集团给予「招安」,仍然按照察举之法,给予一定和特权,给予适当的官位配额,先尽量缓合明面上的矛盾,再因时制宜,进一步寻求完美的解决办法。”

“急则太急,若处置不当,影响甚大,必生祸乱;缓亦太缓,有养虎为患之嫌,若其暗中搞怪,我防不胜防。况且,在事发之前,我无法知道谁是真心归顺,又有谁在暗藏祸心。”

“下官仓促之间,也只能想到此法,请刘公子恕罪……”

“罢了。这种矛盾暂时还体现不出来,我有足够的时间商议对策。”说闪说罢,满是好奇地问道:“朱大人出于庶民,为何对周、春秋、秦汉以及近代的事情这般熟悉?”

刘闪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朱熹一时间有些尴尬,苦笑道:“不瞒刘公子:大司马和黄局长编撰的政务类太学教材,下官已经阅读并熟记于心,所以……”

“原来如此!”刘闪恍然大悟,对蒋琬和黄月英编写的教材很是满意。

刘闪并未阅过,但已经大致猜到教材中的内容。直觉告诉刘闪,这套教材肯定比「四书五经」有针对性,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