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11 字 6个月前

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整体防御的需要,秦国在关中平原的四面大建关隘:东建函谷关,西建大散关,北建萧关,南建武关。

毫无疑问,函谷关是「秦之四塞」中名气最大的关隘,它是长安和洛阳的必经通路:从关中东出,攻打三晋(韩魏赵)必经函谷关;

同时,它也是保护关中平原的大门。

若说得夸张一点,函谷关,它就是关中秦国与其余六国的军事分界线。

秦与六国之间,多场大战都围绕着函谷关展开,其战略意义就可想而知。

函谷关易守难攻,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函谷关并非建在「陆地」之上。或者说,函谷关的位置低于四周的陆地。

事实上,函谷关是修在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

稠桑原,它跟五丈原、北原一样,是一块隆起在关中平原的「高地」。

稠桑原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没有一丝空隙,四周峭壁陡立,原上都是参天古树,秦汉时代的步兵或骑兵,想从原上翻过去,这绝不可能。

所以,东来的行人或军队要想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稠桑原的裂缝通过。

这条裂缝长达十五里,深五十到七十米,绝岸壁立,底部宽不过数米,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而函谷关,就扼守在这条裂缝之间。

然而,经过两百多年的地理变迁,到了西汉末期,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黄河的水位也随之降低,原来紧贴着稠桑原的河道就裸露出来,形成一片河滩。

正是这片河滩的出现,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关中的军队东出,或者关东的军队西进,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

到了西汉时期,秦函谷关被彻底废掉,由新函谷关取而代之,但其防御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割据关中的政权便开始修筑潼关。

潼关的第一次出现,大概是东汉末期,曹操与马超的关西军之「潼关大战」: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都是发生在这次大战中。

从这个时候开始,潼关的战略价值逐渐取代了新函谷关。不过,潼关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程度,远远比不上函谷关:在历史上,因为函谷关地形更加狭窄,从来没有人能绕过函谷关,而绕过潼关者却比比皆是。

唐末的黄巢从禁沟绕过了潼关,明末的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

就连曹操当年与马超开战,也没有直接攻取潼关,而是从蒲津渡口渡河,从北面绕过了潼关。

相比起来,从整体的战略位置来看,比起秦时的函谷关和新建的潼关,武关就远远没那么重要了。

道理很简单:若从关中发兵,出潼关可直取洛阳,出武关,却只能到南阳盆地的襄阳或宛城。

其实,武关的地势更加险要,其攻取难度远远胜过潼关。然而,正是基于整体战略上的原因,武关的位置和重要性,反而比不上潼关。

襄阳城……

魏延回到大殿,众将等候已久,陆逊赶紧迎上来邀其入座,命人送上酒菜。

“魏兄,事情办得如何?”陆逊焦急地问道。

“陆兄,我已依照你的话,将我欲取武关的战略如实相告。”魏延坐下后,脸上略有不悦地说道:“陆兄,我魏延沙场斩敌,所取人头十万有余!如今,我却干这等下三滥之事,与我骠骑将军之身份完全不符啊,哈哈哈!”

“魏兄,这条计策是你所提,既然如此,也只有你才能胜任。”陆逊呵呵笑道:“不过还好,以后再也不用魏将军亲自出马,魏将军便不会再为难,哈哈哈!”

“陆兄,这条计策确实是魏某所提。可是……我略一细想,其间漏洞百出,满宠真会上当?”

“若说要讹人,我陆逊讹不了姜维,要讹个满宠还是绰绰有余。”陆逊自信地笑道:“满宠很是自负,他绝不会相信你的情报,咱们也会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变得更加自负,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

等到他的自负一点一点地崩塌,这将变成自卑,他就会后悔没有相信你的话。

届时,咱们再向他透露情报,不论情报是真是假,他都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只能全盘采信,我就可一战定乾坤。”

“陆兄,我等就向满宠透露点情报,你竟能说出这么多大道理,就跟大将军一样啰嗦!”魏延端起酒碗一口喝光,感觉自己不能再喝,于是说道:“此等下三滥之事,再也不要找我魏延!我还是适合领兵杀敌,你下令便是!”

“好,那咱们就按你的计策,先反其道而行之。此次去往泌县是成功的关键,一切就辛苦魏将军了!”

魏延点点头,陆逊令道:“魏延、霍弋、顾济、顾裕,你四将各引五千步卒,带足攻城器材和粮草,缓进泌县!”

“诺!”

“且慢!”

四将刚要领命而去,却被全琮坚决拦下:“陆将军,四位将军,此举恐有不妥,还需慎重商议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