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643 字 6个月前

各地的大学生全都惴惴不安,都在担心考卷会继续泄密,影响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陛下,既然知道此事是某些士族势力所为,要解决此事,其实不难!”朱熹肯定地说道:“陛下,太学生的升学考试是在冬季,榜文刚开始出现在成都,其中提到的泄密事件也发生在成都,这就更好办。”

“哦?不知朱大人有何妙计?”

“既然冬季时陛下已经回到成都,陛下可诏令全国,就说太学生的选拔试卷是由陛下亲自命题,并未选用黄夫人事先拟好的考卷。

如此一来,不论是平民还是士族,无人再敢质疑黄夫人,也没人敢质疑陛下,泄密之事便迎刃而解。”

朱熹的办法很直接,也很暴力。刘闪略一细想,这确实是解决泄密事件的简单办法:不论是谁,他们敢质疑黄月英,却不敢质疑自己。

“此法不错!”刘闪点点头肯定地说道:“这确实解决了泄密事件。不过,此事的重点并非「泄密」,士族势力是在借题发挥,进一步炒作太学生的平民身份,质疑他们不能治国,这事可不太好办。”

孟光点点头说道:“陛下,自从顾大人被调到成都之后,他事先定好的一批郡县官员,皆被换成了太学生;

顾大人举荐的许多官员也没能入朝为官,或许他们在担心,担心朝中和地方的官员,将来会全部换成太学生,担心自己的做官机会受到进一步的挤压,这才将矛头指向了太学,指向我大汉的人才选拔方式。”

“不错!此事若不能一次性解决,他们还会想出各种办法,不停地攻击太学,攻击我大汉的人才选择制度。朕没时间陪他们玩个三年五载!不知朱大人有何妙计?”

第504章 丞相长史

“陛下,要解决此事,其实也挺容易。”朱熹正色说道:“让士族势力中想要做官的人,一同参加太学生的选拔考试,一同做为太学生到成都深造。如此一来,他们如何再持「太学生不能治国」的观点?”

“朱大人,请问,是先有鸡还有蛋?”刘闪未置可否,反而问了个不相关的千古难题。

朱熹秒懂了刘闪的意思,并未回答这个问题,赶紧释道:“陛下,正如微臣所说,士族势力对太学生存有偏见,这主要源自于太学生的庶民出身,这一点微臣无法改变。

不过,微臣想要改变的,并非太学生的出身,而是士族对太学生的偏见,这才让士族势力进入太学。”

“朱大人,这又回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正因为士族群体高高在上,他们对平民存有偏见,他们绝不可能参加太学生的选拔考试,也不可能与太学生一同深造;

你想让士族放低自己的身段,就得先消除他们的偏见,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太学生。”

“陛下,微臣……似乎是明白了朱大人的意思。”孟光谨慎地说道:“陛下,朱大人似乎想到了办法,让那些士族势力主动降低自己的身段,主动参加太学生的选拔。”

“朱大人,你也说过,士族群体多是几代,甚至十几代累世公卿的传承!就如庐江郡的周氏一族,他们在商周时期就在朝中做官,到了秦代虽有没落,却在先汉时期再度崛起;士族群体的优越感已经深入到骨子里,如何能让他们主动放低身段?”

“陛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朱熹自信地说道:“陛下也知道,士族群体素来看不起经商。然而,在我大汉「农商并举,鼓励经商」的影响下,江东士族的顾家和陆家,包括魏国的司马氏,他们刚开始只是派船到永安买酒。

但是,在不久之后,他们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自己已经主动投身到经商的大潮中,他们却浑然未觉;

等到醒悟之后,他们再也没有看不起商人,反而不顾一切地投身其中,乐此不彼。”

“这么说来,朱大人之法应该可行。”刘闪点点头问道:“不知有何办法,能让士族势力主动降低身段?”

“陛下,从这些榜文来看,他们是以「太学生不能治国」,做为攻击我大汉人才选择方式的借口。微臣以为,我从此处入手即可。”

朱熹说罢,挑起一块烤鱼,刚要放入口中,却又放回盘中,欣喜地说道:“陛下,我可发起一场挑战:许以高官厚禄,邀请各个士族势力参与治国方略的辩论。同时,再安排正在深造的太学生参与其中。”

“陛下,朱大人此计甚妙!”孟光欣喜地说道:“众所周知,在我大汉的学校成立以前,士族势力垄断了读书和做官的权力,他们饱读四书五经,往往认识几个字就自命不凡。

然,治国所需要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我大汉的大学、太学中涉及的诸多知识。”

“不错!”朱熹肯定地说道:“治国尚且不谈,仅以治郡为例,郡守之责乃是劝课农桑,平断狱讼,征租督赋,选贤举廉,典兵治安。

如此种种,绝非饱读诗书的士族子弟都能胜任。然,我大汉每一个「政科」毕业的太学生,却都能轻松胜任。

微臣之意,就是让士族子弟和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