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386 字 6个月前

费祎刚想驳斥来福,蒋琬赶紧拉了拉他的衣角;

刘闪注意到蒋琬和费祎的动作,他怒视着来福,本想骂他几句,嘴角动了动,还是忍住没有开口。

来福毕竟是个内侍,他不是政治敏感的文臣,他根本就不会明白:此案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命案或误诊,而是士族子弟与太学生之争,是「察举制度」与「庶人为官」之争。

前日的「政务辩论」,消除了士族子弟与「政科」太学生之间的意识差别;

然而,王默一个简单的诬告,又开启了士族子弟攻击「医科」太学生的序幕。

对士族群体来说,只要降低太学生的公信力或影响力,击垮现有的太学,就击垮了现有的官吏选拔制度,恢复他们拥护的「察举制度」,这就轻而易举。

“陛下,此事还需谨慎而行。”朱熹正色说道:“陛下,许多士族子弟并非顽固不化,守旧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连陆家也在学习小学和大学课程,要让士族子弟参加太学生的选拔考试,还是有很大的希望。”

“来人,立刻飞鸽传书至成都,请太皇太后来一趟!”

“陛下,这是……”

“朱大人,太皇太后一直在钻研妇科,只要她证明李氏没有经水到来,证明李氏没有小产征兆,就能证明王默在诬陷许鹏。”

刘闪正色说道:“太皇太后身份特殊,那些士族子弟会买她的账;在我大汉的朝中,那些士族子弟也只会买她的账!”

“陛下,这只是不得已之法。”朱熹小心地提醒道:“陛下,成都到江陵,就算日夜兼程,这也需半月之久;届时,李氏的尸身早已腐坏,太皇太后就算到了江陵,她也难以查出重要证据吧?”

朱熹说得很有道理,只是,除了让士族群体认可的曹节着手「尸检」之外,刘闪和众臣再也想不出可行的办法。

“陛下,殿外有一少年求见,他名叫张一,自称是张机之子。”

内侍口中的「张机」,自然就是医圣张仲景。

“张一?”刘闪奇怪地问道:“张机卒于建安24年,不是说他的儿子早逝么?他哪有儿子在世?”

“陛下,张机晚年续妻,年近八十老来得一子,他确实有后人在世。”蒋琬稍稍计算时间后说道:“陛下,张一,单字非,应该在22岁左右。”

这个时代的男子多是单名,双字,一般都在成年之后才取「字」;

然而,张仲景早早地给儿子起了单字,这确实有些特别。刘闪不及细想其中原委,料想张一前来必有要事,于是马上宣见。

“草民张一,拜见陛下!”

“原来是医圣之子到访,不必多礼!不知张先生到此,有何指教?”

刘闪不知道张一是否子承父业,出于对张仲景的崇敬,称他的儿子为「先生」,这并无不妥。

“陛下,先前审案之时,草民在殿外仔细聆听。以草民之见,太学生许鹏并未误诊;就算李氏有小产之兆,小柴胡汤也不会引起腹痛之症,王默之言不可轻信。”

“确实如此!只是……王默一口咬定许鹏误诊,朕也没有办法。”

“陛下,要试出王默是否撒谎,其实不难。”张一说罢,将自己的测试之法详细说出,刘闪和众臣半信半疑,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暂且采用。

未时正点,刘闪端坐案前,环视众人后正色说道:“诸位,方剂的施用,讲求因人而异,辩证施治。太学生许鹏是否有误诊,不能凭李氏之死武断判定,还需请一名医前来,以作公断。”

“陛下,不知所请哪位名医?”王默不屑地说道:“江陵城中三位名医皆认为许鹏误诊……”

“朕所请的名医,乃医圣张仲景之子,张一。”刘闪打断王默的话:“张一深得父亲真传,他的诊断,诸位应该能信服吧?”

此时,在王默和众多的士族子弟看来,不论刘闪请哪位名医来,他们皆会袒护许鹏。

因此,众人皆有不满的神情,却担心被掌嘴,不敢出言反驳。

“陛下,医圣去逝之时,张一未脱母亲之怀,他是否得到医圣传承,这还有待考证吧?

再说了,许鹏的诊断来自张机的《伤寒卒病论》;张一的诊断,必然也来自《伤寒卒病论》,张一之言岂能轻信?”

“王默,张一所言是否可信,确实有待考证。不过,他还未辩症,你就轻易否定,是否草率?”

王默虽然反对,却不敢太过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得说道:“既然陛下认可,我等就洗耳恭听;今日,天下名士汇于一堂,想必张一也不会妄言。”

刘闪示意后,张一大步入殿,在听完婢女的症状描述后,张一肯定地说道:“陛下,若按婢女所说的症状来看,许鹏的诊断和药方并无重大过错。不过,许鹏问诊不详,致李氏腹痛而死,确有不可推卸之罪责。”

张一说罢,王默和殿内的士族子弟无不欣喜,全都冒着被掌嘴的危险,纷纷要求严惩许鹏;

也有人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