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504 字 6个月前

冬季的成都异常阴冷,刘闪裹紧宽大的汉袍后回到殿内,今日他不想上朝。

在刘闪看来,只要不是魏延、姜维或孟光有事启奏,几日不朝又有何妨?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吴、魏两国的「新城之战」不会陌生,因为这是三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不对称的战役:吴国诸葛恪的20万大军攻城三月,仍没拿下3千人驻守的新城。

三国时期,合肥属曹魏扬州淮南郡,由于曹魏和孙吴在江淮流域连年交战,公元233年,魏将满宠分析战场形势后,魏国朝堂经过几番论战,曹睿终于同意建立新城,并于当年合肥新城就建成。

从此之后,合肥旧城中只有少量的军事人员和设施,合肥新城作为主要的军事据点存在,从234年第一次新城之战开始,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合肥新城就成了吴、魏两国争夺的重要据点。

不论是古代的冷兵器做战还是一千多年后的高科技战争,无不遵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未动,情报先行」的理念。

姜维和陆逊在相距不远的秭归、信陵对峙已有月余,其间双方都没有较大的兵马调动,姜维仍然保持着秭归3万、巴东2万的兵力,与陆逊的8万大军差距并不大。

经过多日的侦查,探马已经确定吴国正在夷水大兴土木。吴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效仿魏国的「合肥新城」,在夷水建一座军事要塞,阻断姜维绕道恩施、长阳进取宜都的通道,确保陆逊部队后方的安全。

姜维与几名将军伪装成狩猎的百姓,登上偃山远远地看到,这座要塞已经初具雏形,其规模暂时比不上合肥新城,因为它只能根据狭长的地形,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关隘。

由于蜀军并不擅长水战,湍急的夷水也不适合行船,自然不能绕过这座关隘,只能以步兵强攻,如果这座关隘全部建成,恐怕蜀兵付出百倍于守军的巨大伤亡也无法顺利将其攻下。

廖化和邓芝建议立刻出兵,趁它还未建成时将其摧毁,姜维综合考虑后,也觉得应该出兵。

不过姜维的目的并非将其摧毁,而是促使吴国劳民伤财,并且日夜不停地赶工期,希望它尽快建成!

第41章 投石问路

周循,东吴名将周瑜的长子,有周瑜的遗风,深受孙权的厚爱。

他不仅被封为骑督尉,还迎取了吴皇孙权的长女孙鲁班。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周循病逝后,孙鲁班又嫁于全琮。

丢了巫县、巴东城和秭归城的全琮、潘濬、孙桓等人回到建业后,他们都未受到责罚,孙权令只是令他们在陆逊帐下将功补过。

当然,这并非因为全琮是孙权的女媳,而是孙权明白: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他用兵诡诈,并且陆逊也在在他手上吃过亏。

陆逊一再强调夷水要塞的重要性,全琮立功心切,明里暗里想了很多办法才接下这个重任。

吴皇亲拨2万兵马给他,并征召民夫1万多人,希望能在元宵节前完工。

夷水要塞的南侧是湍急的夷水,北侧是陡峭的佷山(因地图错误,前面误作偃山),距离长阳城大约半日路程,过了长阳就是宜都。

夷水要塞一旦建成,吴国只需2千兵马就能阻挡恩施方向过来的十万蜀兵,陆逊将再无后顾之忧。

三日后,关索按照姜维的指示,历经千辛万苦带来5架投石车和30台蹶张弩,从永安引兵5000来到佷山顶上,蜀兵砍倒几百颗大树后,终于架起投石车阵地和营寨。

清晨,山下的夷水要塞一片忙碌,突然几块巨石从天而降,砸在正在施工的城墙上轰隆作响,这声音让人心惊胆颤。

吴兵和正在修建的民夫刚刚回过神,又有几十把弩箭从天而降,他们只得找地方躲避。

这一轮袭击之后,山上的蜀兵再也没有发动齐射,只是偶尔投几个巨石或硬弩,虽然没有造成巨大的伤亡,但下方的夷水要塞再也不敢继续施工,因为谁也不知道巨石会砸在何处。

全琮施工前已在城塞以西2里处建起壁垒,并有2000人驻守此处,完全可以阻挡恩施方向过来袭扰的蜀兵,足以保证要塞的正常施工。

全琮实在想不到蜀兵是如何将投石车搬到佷山上的,蜀兵居高临下正好能威胁到自己,自己却对山上的蜀兵无可奈何。

想到自己曾立过军令状,保证在元宵节前建成夷水要塞,全琮不敢耽误,急令孙桓和周舫各引兵3000前去,希望能尽快赶走山上的蜀兵。

关索的营寨四周皆有横杠的大树做为掩体,并且寨外近百米内的大树都被砍倒。

两兵相接时,居高临下的蜀兵一通箭雨过去吴兵就倒下一大片。

由于吴兵攻寨时处于空旷地带,经过两次冲击,吴兵损了几百人仍没能靠近营寨,蜀兵却无一伤亡。

得知蜀兵营寨的布署之后,全琮也无破敌之法,只得从宜都前往信陵向陆逊讨教。

陆逊时刻注意着秭归和巴东的兵马调动,他首先确认佷山上的蜀兵来自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