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382 字 6个月前

县,是代表着皇权统治的最低级行政单位,县以下的亭、里、村等行政单位多是宗族自治。

亭长、里正等官吏,多是乡绅、族长,或是当地有威望的人担任,他们多是根据乡规民约处理矛盾、调节关系,而不是根据朝廷的律法。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最底层的「官员」承认皇权,但他们自己并不是朝廷委派,除了中央最看重的赋税、徭役之外,其他的工作就很难按朝廷的要求去完成,许多律法也很难落实到基层。

比如去年,刘闪征召五万百姓抢割魏国的军屯,或是前年征召百姓往秭归运粮,这些其实都属于「徭役」的范畴。

与吴、魏两国不同的是,这种徭役不是强制性,并且能获得相对丰厚的报酬。

正是由于刘闪的爱国教育起到一定的效果,再加上这是有偿的徭役,这就获得了县以下的「亭」、「里」官员的大力支持,征召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刘闪要求各地登记汉籍奴隶的数量时,各个世家望族或富户百姓,全都感觉到一丝不安。

这项措施在成都周边区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各县的基层,偷报、瞒报的现象就层出不穷。

这样一来,各县官员就算知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县域宽广,各县治所的舍吏有限,再加上他们上一级的「太守」手中无兵,郡、县官员就算想管也有心无力。

另外,就连刘闪都对各个世家门阀有所顾忌,郡、县级的官员就更不敢得罪他们。

综合这些原因,刘闪「解放」奴隶的各项律令,与世家望族甚至富户百姓的利益有了冲突,「皇权不下县」也就顺理成章了。

恐怕除了秦代以外,不论在封建王朝的哪个朝代,朝廷都很难控制「亭」、「里」这样的基层,也不可能在基层委派数以万计的官员。

在刘闪看来,「解放」蜀中的所有汉籍奴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徭役、赋税不相上。可惜,县级的官员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

刘闪意识到,出现这些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不是县级官员的「不作为」,而是制度的缺陷。

由于蒲圻县归汉还不到一年,江夏郡也没有全部被蜀军占领,这个郡仍被定义为「前线」,敢于到此上任的县级官员也算得上是「英雄」。

综合这些原因,刘闪并未为难或处治这几个官员。

“罢了,今天,你们就当一次记者。”刘闪冷冷地说道。

“记……记者……”几名官员诚惶诚恐地问道。

“呆会儿发生的事,三天内传遍全县,有没问题?”

“回禀刘公子,属下保证:绝对没问题!”几名官员拍着胸脯说道。

“你们先去街边吹吹风,凉快一下,再把汗水擦干。”刘闪云淡风轻地说道:“文钦,去把关樾叫上来,向宠在下面盯着就行;顺便看看隔壁那几个家伙,是不是玩得太嗨了,怎么还没回来?”

文钦出去后,貂蝉悄悄做了个手势,意思是她已经知道李夫人强颜欢笑的原因;

张贵人则摆弄着被摔坏的筝,眼看无法修复,满脸皆是遗憾的表情。

在等待几人回雅间之时,经过询问,刘闪详细了解到卫薇的身世。

卫薇确实是吴国的将门之后,他的父亲名叫卫温,是吴国的偏将军。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卫温被斩之前,他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出海,领兵一万去寻找和开发传说中的夷洲。

经过充分准备,这二将率领三十多艘战船,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淡水,浩浩荡荡地扬帆出海。

按照《禹贡》的记载,这支部队经过数月的航行,终于到达夷洲。

这支吴兵刚刚上岸,还没来得及欣赏岛上风景,马上就与夷州的高山族土著发生了冲突。

当时,那些土著还是用的简陋的石头木棒,他们自然打不过装备精良的吴兵。

不过,在卫温和诸葛直的努力下,双方的误会很快就消除,这支吴兵受到当地土著的热烈欢迎。

于是,这支吴军就在夷洲住了下来,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

但是,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吴军士兵生了病,高山族人也热情帮助他们医治。

可惜当时的医疗水平实在落后,吴军携带的药物很快就用完,病死者却越来越多。

卫温和诸葛直商量后,决定返回吴国。船队返航时,也有部分高山族人愿意跟他们一同去吴国。

吴黄龙三年(231年),卫温、诸葛直带着剩余的士兵和部分高山族人回到吴国,却被孙权以「违诏无功」入狱,然后被诛杀。

也就是从这时起,年幼的卫薇就流落民间,开始了为奴为婢的悲惨生活。

或许是关樾与卫薇有着相似的经历,刘闪明显感觉到,关樾对卫薇似乎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