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1 / 2)

回到三国做刘禅 排骨 1455 字 6个月前

“陛下,正是他!他对下册的技科教材特别感兴趣,还能说出「哑泉」和「安乐泉」水中的成份,确实是奇人。”

“哑泉?安乐泉?”刘闪似乎听过这两个词,一时间却不知出于何处。

“陛下,十几年前,夫君领兵南征,在云南西洱河遇四口毒泉,其中兵卒饮用「哑泉」之水后便会致哑、腹痛甚至死亡,而「安乐泉」之水可解「哑泉」之毒;

平南归来时,夫君曾取回一些哑泉和安乐泉之水,虽曾研究却未有进展。

葛墨尝其水后,竟能断定「哑泉」的水中溶有胆矾,而「安乐泉」的水质偏碱性。”

刘闪思索着胆矾与碱性物质反应的方程式,黄月英又赞道:“陛下,此人确实无师自通,他对第二册 教材的领悟程度,绝对高过臣妇和任何一个西席。”

“黄姨,你的意思是……”

“陛下,此人天赋异禀,让其做学生实在屈才。依臣妇之见,可将他破格提拔为第二册 教材的西席,也可给他拨一笔专款,使他没有后顾之忧,能在各类物质中炼出教材中涉及的原材料,以助学生做试验。”

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就比如说细化的化工工业,就连最基本的「三酸两碱」也没有;

就算刘闪有足够的知识,以现有的工业基础,他也无法合成出氨气,这可是生产肥料的重要原料。

因此,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黄姨,朕没有太多的时间,也很难经常过来。朕再给教育局每年追加两千万铢,鼓励技科和医科的太学生们多做试验,多搞创新,若是钱不够,黄姨尽管开口便是。

至于那个叫葛墨的炼丹天才,就暂时归在教育局,由黄姨自行安排,人尽其用便可。”

“陛下放心,臣妇绝不让陛下失望。只是……”

“黄姨,有话可直言,无须顾虑。”

“陛下,瞻儿之才远不及夫君,也不及钟会,陛下令他去往关中,恐有负陛下所托,还请陛下三思。”

刘闪能感觉出来,黄月英并不看好诸葛瞻。当然,也可能是她多有顾虑,担心别人拿他父子二人来作比较。

历史上的诸葛瞻,在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也就是他16岁时出仕,当年迎娶公主为妻,被封为骑都尉;

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间,诸葛瞻没有领兵征战的记载,也没有过实质性战功,却一路升迁,直至平事尚书、军师将军、卫将军等职。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奇袭阴平,由景谷道直插姜维的身后,兵临绵竹,诸葛瞻奉命带领张遵、黄崇、李球前往涪县御敌;

虽首战得胜,却因寡不敌众,四将全部战死于绵竹,给后世留下了诸葛瞻「名过其实」的印象。

当然,诸葛瞻是否真的「名过其实」,刘闪不好妄加断言,因为在刘闪了解到的资料上,除了「绵竹之战」外,诸葛瞻从未有过领兵上阵的记载,他唯一的这次领兵就战死沙场。

此战发生时,姜维正与张翼、董厥领着汉军主力,与钟会的大军相持于剑阁;

此时的傅佥、关索等人皆已战死,可用的兵马和将领寥寥无几,面对突然出现在身后的邓艾,姜维也无力回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诸葛瞻战死的「绵竹之战」,这其实是汉魏之间的最后一战!此战汉军战败之后,邓艾的大军便直奔成都而来。

然而,邓艾还未来到成都城下,刘禅便早早地开城投降;

远在剑阁的姜维,无奈地留下了「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悲叹。

绵竹之战时,邓艾与诸葛瞻的兵马数量,这恐怕再难找出史料加以印证。但是,结合史料稍加分析,不难推测双方的兵马数量:

邓艾兵临江油时,汉军守将马邈的麾下有三千守军。然而,迫使马邈投降的,是邓艾的本部兵马和田章的援兵。此时的田章是受钟会指派,从剑阁领兵三千来援。

马邈投降之后,其麾下的三千兵马全都降了魏,就算邓艾本部没有一个兵卒,此时的魏军至少也有六千人,而不是传说中的「只有两千人」。

因此,史学家多认为,此战的魏军数量应该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另外,关于诸葛瞻所领的兵马数量,结合史料稍加分析,也不可能有传说中的「七万之众」:当时的大汉只有十余万兵马,主要分布在成都、汉中前线、永安和南中四处;

姜维投降时,钟会上书说「获降兵四万」,由此可以反推,姜维在汉中至少有五万兵马!

由此可见,扣除镇守永安的两万兵马,再扣除驻在南中平乱的部分兵马,诸葛瞻实际能统领的兵马,应该在二到三万之间。

当时,魏军已经打到剑阁和绵竹,局势如此,国力如此,岂是一个诸葛瞻可以力挽狂澜?

仅以一战之败,就说诸葛瞻「名过其实」,这确实有些武断!

历史上的诸葛瞻,他才七岁多就失去了父亲诸葛亮,不久之后又失去了母亲黄月英;